当孩子提出ldquo同学有了,我也想
一个妈妈最近很烦。 她说:“女儿读中班。在幼儿园适应得挺好。跟小朋友处得也不错。可就是有一天晚上,我有事忙住了,请孩子同班小朋友的妈妈代接的。等我接她回来的时候,女儿已经被同学家的房子装修以及家里摆设吸引住了,觉得同学家的什么都比自己家的好,不断地说同学的卧室有这个、有那个,还专门问我,可以不可以把自己的房间也变成那样的?” 孩子的问题,显然让妈妈不舒服。她满脸忧虑地问:“我女儿这么小就会攀比了吗?我该怎么回应她啊?反正我当时没有正面回答她,只是转移了话题。” 我于是跟这个妈妈确认:客观点说,孩子同学家的装修你觉得怎么样? 妈妈愣了一下,答:的确比我家好看,有品位。 我笑到:那你女儿说的难道不是事实吗? 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 “攀比”似乎已经被很多人定性为贬义词。但凡发现自己孩子有攀比的苗头,都会引起一些父母的警惕,甚至引发父母对孩子的定性、批评或责骂。 所以,今天我想为“攀比”这件事正个名。 就拿开头这个例子来说。 小女孩分明说的就是事实呀。 妈妈完全可以回应女儿:我也觉得他们家的装修挺好的。但是,我们不需要和别人家一样。我们可以有自己的style。 为了鼓励女儿对“美”的追求,妈妈甚至可以拿出一点钱,让孩子参与到她的房间的布置。 不一定豪华,但是要有情调。 换作是我,我就会这么回应孩子。 这样一来,即便我们的家庭装修可能没有同学家的好,但是我们的孩子,却有一个足够好的妈妈呀! 说到底,还是我们对孩子“攀比”这件事误解太深。 极端的攀比行为,的确有问题。但很多所谓的孩子“攀比”,其实是正常的且合理的。所以,我们需要分情况对待,切不可上来就一棍子打死。 有时,攀比不是攀比,而是一种良性的竞争意识。 比如,有个家长曾经给我们留言说: “3岁的女儿放学后,有些伤心地说,老师今天没有给她小红花,很多小朋友都有就她没有。我就安慰女儿说没关系,即使没给你小红花老师一样喜欢你。” 女儿又说,老师讲了,表现好的小朋友才有小红花的。我就告诉女儿:“那下次努力表现好点就可以了啊。” 然后,这位妈妈就问了,不知道自己这么说,合不合适? 她还补充说,“女儿经常会跟同伴去比较,比如她跟小朋友玩时就会说:看,我有这个玩具,你没有吧……像这些我需要去纠正吗?我怕孩子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攀比。” 就妈妈所描述的这几件小事而言,我不觉得这个小女孩有任何问题。 这个女孩的言行其实不算攀比,这叫有竞争意识。 竞争是无处不在的。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竞争。这种竞争不用父母刻意去教,孩子自然就会。 只要父母接纳孩子的竞争行为和内心的欲求,在他追求“更好”的路上给予肯定和支持,在他陷入失败之时给以安抚,那么孩子就能在竞争中、在追求心中欲求的过程中充分受益。 这条规则也适用于文章开头的那个例子。 很多时候是我们太过于上纲上线了。觉得必须要立刻纠正孩子的某个问题,否则孩子就可能误入歧途。我们忘了一个事实:我们的孩子是一个发展中的个体。年龄不同,境况不同,孩子的言行一定会发生改变,仅此而已。 所以,只要孩子的言行不触及某些规则或底线问题,我们最好都能以一个变化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不急着去教导孩子,而是真正接纳他当下的这个表现。 哪怕孩子的一些言行、价值观你非常不认同,你不需要去批判孩子,而是客观地告诉孩子,你有一个跟他不同的想法,让孩子体会,原来每个人本来就会有不同的意见。 若你跟孩子的亲子关系一向很好,那么你的意见一定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这种潜移默化,远比耳提面命来得有效。 也有时候,孩子的攀比不是攀比,只不过是一种社会化的需要。 若你观察过三五岁的小小孩,一定会发现:孩子们想要去跟其他小朋友玩儿时,会有很多模仿对方、吸引对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nchunzx.com/hcxs/15158.html
- 上一篇文章: 购票周末来啦你准备好了吗超延边州好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