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春,原称“浑蠢”,源于女真语(也就是后来的满语),意为“边远之城”,可想而知它的位置了。现在的珲春市属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吉林省最靠东的县级市。从珲春驱车向东北方行驶约70公里,就达到了“东方第一村”防川,当然,从经纬度上看它肯定不是中国大路上最东的村落。

防川最吸引人的旅游资源是“一眼望三国”,因为它正好处于中、俄朝三国交界的位置。其实不用到终点就已经能体会到这个特色了:途中有一段路狭窄到只剩下公路是我国领土,这段路叫洋馆坪大堤,就是图们江的江堤,路的南侧(前往防川时的左手)触手可及处就有铁丝网,再远处穿过几米到几十米宽的草地和树林就是我国与朝鲜的界河图们江;北面一侧的路基下有另一道铁丝网与路同行,铁丝网的另一边就是俄罗斯领土,不时可以看到铁丝网上挂着“严禁攀越国境”的告示牌。

历史上的防川曾孤悬海外,与内地之间只有两处地峡。年,江堤最窄的洋馆坪段被图们江水冲断,防川遂成为我国的一块“飞地”,我国公民长期只能借走前苏联领土进出。年,我国政府在图们江中用青石填筑而成了洋馆坪堤路通车,至此这块飞地才有了自己的通道。年政府投资建设了洋馆坪大堤,彻底解决了通行困难。

路上我们没有被过于国境的警告吓到,却被另一种牌子惊了一下:“虎豹出没,注意安全”。仔细想想,倒也不用怕,人类正常的社会活动和不法分子的盗猎应该早已把东北虎东北豹吓到了山林深处,倒是我们的傲“虎”来此出没了,可惜翼“豹”这次没和它做伴。

在防川要想真正一眼看三国,需要登上总高60多米的龙虎阁。这是年开始建设的仿古塔形建筑,共有13层,到11层的观光区向东南望去,到几百米外的一栋白色小建筑间狭长的地带是中国领土,左面是俄罗斯,右边是图们江和朝鲜,宽阔的江面上横亘着俄朝铁路桥,顺着江水的流向再往远看,是灰茫茫的一片,那里就是日本海(我们来的这天天气阴沉,天气晴好时能清楚地看到海天交界线)。顺带提一句,“一眼看三国”可不便宜,景区套票要元,最基础的项目也要70元(进景区40元加登龙虎阁30元)。

防川从今天的旅游角度来说是一处胜景,但这种景其实是中华民族身上的一道深深的伤痕。根据史料,图们江入海口自古是中国的领土,防川在隋唐时期是举世闻名的“日本道海上丝绸之路”,但从16世纪后期沙俄开始入侵黑龙江流域,19世纪又通过与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武装侵犯占领了大片中国领土,其中就包括图们江出海前最后15公里江北的领土,大清国东端陆地和海洋失去了联系,到今天吉林仍是靠海最近却没有海疆海域的内陆省。经过历时上的努力我国现在虽然拥有图们江入海口的航行权,但因为俄朝铁路桥的存在和水文等多种原因,仅能季节性通行吨以下的小型渔船。

防川还与一首著名的苏联歌曲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这里又牵扯到一道我们的历史伤痕。在防川村东北1.5公里有一座山峰名叫张鼓峰,根据年《中俄瑷珲条约》规定的中俄界山。年6月底,苏军突然占领了张鼓峰,当时已经把东北划为伪“满洲国”的日本为了夺回战略要地并试探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军事实力,于7月30日出兵进攻,引发了张鼓峰战役(又称张鼓峰事件)。战役共进行了13天,8月11日以苏军惨胜告终。

战役期间,斯大林派出了强大的军事记者队伍,拍摄了大量的纪录影片与新闻照片,并写出了许多战地报道。夏季的珲春漫山遍野盛开着梨花和野玫瑰花,清澈的图们江如缎带一般,飘落在一碧千里的原野中,从日本海吹来轻纱一样的薄雾——苏联著名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就是从这美妙的大自然画卷中,得到了创作的灵感,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诗歌《喀秋莎》:“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苏联著名作曲家勃兰切尔看到这首诗歌后,马上把它谱成了歌曲——优美动听的旋律好像为朗朗上口的歌词插上了翅膀。但这首歌当时并没有流行,而是在此后的苏联卫国战争中脱颖而出,并伴着隆隆的炮火流传开来的。

在龙虎阁内的珲春防川边防文化展览馆里我们看到介绍,北京天文台和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共同认定,21世纪中国内地第一缕曙光将于年1月1日6时40分首照在珲春市森林山。他们的认定一定是经过了复杂的计算,而我们只考虑到哪里是最东,而且现在又是太阳比较靠北的夏季,所以,为了第一缕阳光,我们还是要继续向更北但也更东的抚远进发。

从珲春沿S省道向东北方行驶,没多远就进入了黑龙江省。虽然这段路不长,但离开了高速公路和国道,路况变得复杂起来,倒不是车多人多(顺带提一句,如果车流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应一个地区的经济状况,那么东北比华东华南甚至西南都差了不少),而是路面的地形地貌更加丰富,草地、山林、成片的农田,但有个主题是永恒不变的,那就是绿。或许正是因为稀少的车流,路面状况出现了两极分化,要么是新修的极为平整,要么破损严重,而这正是考验汽车动力系统和底盘的绝佳环境。

傲虎和森林人都是SUV,但有着鲜明的差异。厂方给傲虎的定位是“跨界SUV”,但显然在轿车——更准确地说是旅行轿车——与越野车的跨界中更偏向前者。从侧面轮廓看,车身修长低矮(高毫米,比它小一号的森林人高度都有毫米),线条圆润,与其说是城市SUV,倒不如说更像旅行轿车——其实傲虎本来就是从力狮旅行轿车版演化而成的),只有看车头,面积加大的格栅和粗大的雾灯、黑色底护板显出了越野车应有的力量感。

我们的试驾车动力来自2.5升自然吸气发动机,马力的最大功率和牛.米的最大扭矩虽然在同排量机型中不能名列前茅,但水平对置气缸结构让它的运转比直列4缸机更加细腻,在我们遇到的环境中也从未显出过疲弱,尤其是转速范围的中高段,动力输出有着极强的线性,让你很容易预判自己脚下的动作会带来怎样的加速效果。这一带的路上虽然车很少,但路面较窄,山林路段视野又不是很好,偶尔遇上大货车或农用车需要利落地变线超车,傲虎总能忠实地执行任务。与森林人相比,傲虎的转向和油门都较为沉重,但这也使得车身动作对输入动作的响应更为精准,加上座椅位置较低,与驾驶轿车——前面甚至可以加上“运动型”三个字——的感觉几乎没有区别。

当然在高速过弯时的侧倾还是比运动型轿车要明显,但悬架对路面颠簸的过滤又强出了许多。相对而言,傲虎在这种需要驾驶者经常有输入动作的环境中比在变化较少的道路上开起来更舒服,或者说更“爽”。为什么呢?后面会有详述。接下来的目的地是兴凯湖。

点击右上“···”选择分享!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nchunzx.com/hcwh/13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