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域名(族谱与地理和了解历史必备)

一、北宋

北宋四京:东京开封府、南京应天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

北宋共有37个府,其中7个为唐时所置,其余30个为北宋时所置。另还有辽燕山府、云中府曾短暂归属北宋,后为金所占,故不列。另有一处齐昌府,治洪塘坪(今广东兴宁县北枫林坪)。贞明三年(年)置,开宝四年(年)省入兴宁县。

1、京兆府:开元元年(年),升雍州为京兆府。治长安(今陕西西安)。

2、河中府:开元八年(年),升蒲州为河中府。治河东(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

3、太原府:开元十一年(年),升并州为太原府。治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

4、凤翔府:至德二年(年),升岐州为凤翔府,号西京。治天兴(今陕西凤翔)。

5、成都府:至德二年(年),升益州为成都府。治成都(今四川成都)。

6、江陵府:上元元年(年),升荆州为江陵府。建炎四年(年)更名荆南府,绍兴五年(年)复名江陵府。治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

7、兴元府:兴元元年(年),升梁州为兴元府。治南郑(今陕西汉中)。

8、开封府:建隆元年(年),升汴州为东京、开封府。治浚仪(今河南开封)。

9、河南府:建隆元年(年),升豫州为西京、河南府。治河南(今河南洛阳)。

10、应天府:景德三年(年),升宋州为应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年)建为南京。治宋城(今河南商丘)。

11、江宁府[建康府]:天禧二年(年),升升州为江宁府。建炎三年(年)更名为建康府。治上元(今江苏南京)。

12、大名府:庆历二年(年),升魏州为北京、大名府。治贵乡(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大街乡)。

13、真定府:庆历八年(年),升镇州为真定府。治真定(今河北正定)。

14、颍昌府:元丰三年(年),升许州为颍昌府。治颍川(今河南许昌市)。

15、延安府:元佑四年(年),升延州为延安府。治肤施(今陕西延安)。

16、兴仁府:崇宁元年(年),升曹州为兴仁府。治济阴(今山东定陶县西马集镇五里长寨村)。

17、隆德府:崇宁三年(年),升潞州为隆德府。治上党(今山西长治)。

18、开德府:崇宁五年(年),升澶州为开德府。治濮阳(今河南濮阳)。

19、河间府:大观元年(年),升瀛州为河间府。治河间(今河北河间)。

20、顺昌府:政和二年(年),升颍州为顺昌府。治汝阴(今安徽阜阳)。

21、中山府:政和三年(年),升定州为中山府。治鲜虞(今河北定州)。

22、平江府:政和三年(年),升苏州为平江府。治吴县(今江苏苏州)。

23、镇江府:政和三年(年),升润州为镇江府。治丹徒(今江苏镇江)。

24、遂宁府:政和五年(年),升遂州为遂宁府。治方义(今四川遂宁)。

25、济南府:政和六年(年),升齐州为济南府。治历城(今山东济南)。

26、平阳府:政和六年(年),升晋州为平阳府。治临汾(今山西临汾)。

27、寿春府:政和六年(年),升寿州为寿春府。治寿春(今安徽寿县)。乾道三年(年)降为安丰军。

28、袭庆府:政和八年(年),升兖州为袭庆府。治瑕丘(今山东济宁市兖州区)。

29、潼川府:重和元年(年),升梓州为潼川府。治郪县(今四川三台)。

30、肇庆府:重和元年(年),升端州为肇庆府。治高要(今广东肇庆)。

31、东平府:宣和元年(年),升郓州为东平府。治须城(今山东东平县州城镇)。

32、襄阳府:宣和元年(年),升襄州为襄阳府。治襄阳(今湖北襄阳)。

33、淮宁府:宣和元年(年),升陈州为淮宁府。治宛丘(今河南淮阳)。

34、信德府:宣和元年(年),升邢州为信德府。治龙冈(今河北邢台)。

35、庆源府:宣和元年(年),升赵州为庆源府。治平棘(今河北赵县)。

36、庆阳府:宣和元年(年),升庆州为庆阳府。治安化(今甘肃庆城)。

37、德安府:宣和元年(年),升安州为德安府。治安陆(今湖北安陆)。

二、南宋

南宋增辖27府,合北宋37府,并计64府。

1、临安府:建炎三年(年),升杭州为临安府。治钱塘(今浙江杭州)。

2、绍兴府:绍兴元年(年),升越州为绍兴府。治会稽(今浙江绍兴)。

3、德庆府:绍兴元年(年),以高宗潜邸,升康州为府。治端溪(今广东德庆)。

4、静江府:绍兴三年(年),升桂州为静江府。治临桂(今广西桂林)。

5、建宁府:绍兴三十二年(年),升建州为建宁府。治建安(今福建建瓯)。

6、隆兴府:隆兴二年(年)升洪州为隆兴府。治豫章(今江西南昌)。

7、常德府:乾道元年(年),升鼎州为常德府。治武陵(今湖南常德)。

8、宁国府:乾道二年(年),升宣州为宁国府。治宣城(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区)。

9、崇庆府:淳熙四年(年),升蜀州为崇庆府。治晋原(今四川崇州)。

10、重庆府:淳熙十六年(年),升恭州为重庆府。治巴县(今重庆市渝中区)。

11、隆庆府:绍熙元年(年),以孝宗潜邸,升普安军为隆庆府。治普安(今四川剑阁县普安镇)。

12、嘉兴府:庆元元年(年),以孝宗所生之地,升秀州为嘉兴府。治嘉兴(今浙江嘉兴)。

13、庆元府:庆元元年(年),升明州为庆元府。治鄞县(今浙江宁波)。

14、安庆府:庆元元年(年),升舒州为安庆府。治怀宁(今安徽潜山)。

15、嘉定府:庆元二年(年),升嘉州为嘉定府。治龙游(今四川乐山)。

16、英德府:庆元元年(年),升英州为英德府。治真阳(今广东英德)。

17、宝庆府:宝庆元年(年),升邵州为宝庆府。治邵阳(今湖南邵阳)。

18、顺庆府:宝庆三年(年),升果州为顺庆府。治南充(今四川南充)。

19、同庆府:绍定元年(年),升成州为同庆府。治同谷(今甘肃成县)。

20、绍庆府:绍定元年(年),升黔州为绍庆府。治彭水(今重庆市彭水县)。

21、绍熙府:绍定六年(年),升荣州为绍熙府。治荣德(今四川荣县)。

22、瑞安府:咸淳元年(年),升温州为瑞安府。治永嘉(今浙江温州)。

23、建德府:咸淳元年(年),升严州为建德府。治建德(今浙江建德市东梅城镇)。

24、咸淳府:咸淳元年(年),升忠州为咸淳府。治临江(今重庆市忠县)。

25、庆远府:咸淳元年(年),升宜州为庆远府。治宜山(今广西宜州)。

26、福安府:景炎元年(年),升福州为福安府。治闽县(今福建福州)。

27、翔龙府:祥兴元年(年),升广州为翔龙府。治南海(今广东广州)。

七闽   指今福建。古指今福建和浙南少数民族地区。八闽   宋分福建为八府、州、军,元分八路,故后以八闽为福建的别称。九江   ①今九江市。      ②明清府名,治德化(今九江)。      ③秦汉郡。秦治寿春(今寿县),辖今豫皖淮南、鄂东一部分及江西省。汉辖今安徽淮南巢湖以北地区。魏为淮南郡。九原   秦郡,治九原(今包头西),辖后套及伊克昭盟北部地。秦末为匈奴所占。三川   秦郡,韩始置,秦治雒阳(今洛阳市东北),辖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的伊、洛水流域等地。汉改河南郡。三户   ①古楚地,今河南淅川西北。      ②古渡口,今河北磁县西南古漳水上。三关   宋与契丹分界的三关指淤口关(今河北霸县东)、益津关(今霸县)、瓦桥关(今雄县),一说无淤口关,为草桥关(今高阳东)。三元里 在广州市北。三受降城 唐景龙二年(年)张仁愿筑,均在河套的黄河北岸,西受降城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狼山口南,中受降城在今包头西,东受降城在今托克托南。三佛齐 即室利佛逝国,7—13世纪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古国。于阗   西域古国,在今新疆和田一带。唐军镇名,在今和田西南。土木堡 在今河北怀来东。下邳   ①古县名。秦在今江苏睢宁西北。金移睢宁西北古邳镇。明废。      ②古郡名。东汉置国,南朝宋改郡,治下邳,辖苏、皖北部各一部分。下相   古县名,今江苏宿迁西南,北齐废。下蔡   今安徽风台。春秋时名州来。秦置县,明废。下港   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部万丹一带的古国。十六世纪时国势很盛。大宁卫 明初置,治今内蒙古宁城西,辖今河北长城以北、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以南地。旋改北平行都司。永乐仍称大宁卫,移治保定。大名府 五代后汉置,治今河北大名东。明移今大名。大兴城 隋于汉长安城东南筑新城,名大兴城,在今西安城及城东、城南、城西一带。即唐长安城。大都   元世祖在金中都城东北筑新城,北至今北京德胜门、安定门外土城旧址,南至东西长安街,东西界即今内城原城墙。大梁   古魏都,在今河南开封市西北,当时黄河离城很远,今开封以北的封丘、延津、原阳等县均在南岸。大仪镇 今江苏仪征东北,韩世忠破金兵处。大金川 大金川即大渡河上游,在川西北。清土司治所在今四川金川。改土归流后属美诺厅。年置靖化县,年改大金县,1年改金川县。大泽乡 今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大泥   今泰国南部北大年港一带古国,明人纪载常见。大宛   西域古国,在今苏联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国都贵山城,在今卡散赛。大食   唐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原语为波斯一部族名称。大秦   亦作犁轩。汉称罗马为大秦。大夏   即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在今阿富汗北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脱离塞琉西王国独立。公元前年左右为大月氏所据。后为阿拉伯人所并。大西洋国   明人指葡萄牙。大吕宋国   清初称西班牙为大吕宋,菲律宾的吕宋岛为小吕宋。万年   古县名,汉置,与栎阳同城而治,在今陕西临潼北。北周移治长安城中,在今西安市西北。隋造大兴城,万年亦随之而移,在今西安市。万里长沙 古指我国南海诸岛中一些岛群。又“万里石塘”、“万里石床”,意亦相同。弋阳   今河南潢川西。三国至隋唐有弋阳郡、弋阳县。上元   唐上元二年(年)改江宁为上元县。五代吴在此分置上元、江宁二县。民国并入江宁县。上谷   古郡名。秦治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北魏废。隋唐时的上谷郡即易州。上京   ①渤海上京龙泉府,即忽汗城,在今黑龙江宁安县西南东京城。      ②辽上京临潢府,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③金上京会宁府,在今黑龙江阿城县南白城。上郡   古郡名。秦汉治所在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隋上郡即郎城郡,治今陕西富县。唐上郡即绥州,治今绥德。三个上郡及其治所,地望均不同。上都   元上都开平府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上党   古郡名。韩始置。汉治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南),东汉移壶关(今壶关北)。隋唐上党郡即潞州,治上党,即今长治市。历代辖境虽有变更,但均在晋东南。上海   今上海市。宋置镇。元至元28年(年)置县(以《元史·世祖纪》为据)。上庸   汉末至南朝梁有上庸郡,治上庸,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南。隋时移县治至今竹溪县东南,宋并入竹山县。上蔡   周蔡国原址,在今河南上蔡西南,后蔡国先迁新蔡,后迁州来(下蔡),遂得上蔡之名。战国韩置上蔡县,南朝宋移治悬瓠,在今汝南。隋改汝阳,另在今上蔡县地置上蔡县。山左   山东省旧时别称,山指太行山。山右   山西省旧时别称。山东   秦汉时指华山或崤山以东地区。以后多指太行山以东地区。金改北宋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为山东东路、山东西路,山东始成为政区名称。元属中书省。明置山东省。山西   原为与“山东”相对的地区名称。明置山西省。山后   宋指今山西、河北两省内外长城之间地区,即代北、大同等地。山阳   ①今江苏淮安,晋山阳郡、山阳县在此。②今河南焦作市东,汉置县。汉献帝被废为山阳公,即此地。山阴   今浙江绍兴,因在会稽山之北得名。秦置县。隋改会稽县。唐在此分置会稽、山阴二县。民国并为绍兴。山南   意为秦岭之南。唐有山南道,旋又分为山南东道(治襄州,今襄樊市)与山南西道(治梁州,改称兴元府,今汉中)。辖境南至重庆至岳阳间的长江以北地区。山前   宋金以太行山以东、燕山及军都山以南地区为山前。川边   年置川边特别区,治康定,辖区包括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和西藏昌都地区。年并入西康省。广东   今广东省,秦在南海、桂林二郡境,汉属交州,三国吴分属广州、交州,唐属岭南道,宋为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元分属湖广、江西二行中书省,明设广东省。广宁   明广宁卫在今辽宁北镇,辽东镇在此地。广西   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秦在桂林、南海、象郡境,唐宋见“广东”条,元属湖广,明为广西布政使司,清为广西省。年建壮族自治区。广州   三国吴永安七年(年)分交州置广州,辖境兼有今广西一部。以后辖境逐渐缩小。今广州市即古广州治所番禺。广武   古城在今河南荣阳东北广武山上,有东西二城,中隔一涧。为刘邦、项羽对峙处。广信   明广信府,洽上饶(今属江西)。民国废。广陵   秦县在今江苏扬州西北。隋改江阳,治今扬州。南唐恢复广陵原名。宋熙宁五年(年)并入江都。广固城 今山东益都西北。南燕都城,为刘裕所毁。义兴   古县名,原称阳羡,隋改义兴,宋避太宗讳改宜兴。又东晋时曾设义兴郡,治阳羡,辖今江苏宜兴、溧阳,隋废。卫国   西周初封时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公元前年迁楚丘(今滑县),后再迁帝丘(今濮阳)。最后迁野王(今沁阳)。公元前年并于秦。卫辉   路、府名。北周置卫州,治朝歌,唐移治汲县。年,元升为卫辉路,辖今豫北新乡等地。明改卫辉府。清兼辖今封丘、兰考一带。民国废。卫藏   西藏旧时别称。西藏旧分阿里、藏(后藏)、卫(前藏)、康(喀木)四部。故称。小沛   汉沛县(今属江苏)别称。马邑   秦汉马邑县在今山西朔县。唐置马邑县在今朔县东北。清嘉庆时废。又隋唐马邑郡即朔州,治善阳,即今朔县。马陵   在今河北大名东南,一说在今河南范县西南,战国时田忌、孙膑破魏庞娟于此。

木骨都束国   今非洲索马里的摩加迪沙一带古国。郑和曾至其地。元和   清雍正二年(年)分长洲县置。先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年)分吴县置长洲。至此三县同城而治。民国并入吴县。元城   古县名,与大名同城而治。民国并入大名县。云中   秦汉云中郡治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东汉末郡废。北魏云中郡治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唐云中郡即云州,治定襄(后改云中,今山西大同)。汉郡在长城以北,唐郡在长城以南,汉郡的西南面。北魏郡与汉郡辖区也不完全相同。云州   见上条。云阳   秦汉云阳县在今陕西淳化西北。云间   旧时江苏松江府的别称。云南   云南省旧以在云岭之南得名。今云南祥云县东南云南驿,西汉曾设云南县。蜀汉曾设云南郡,以云南县为治所。云南古有滇国等,唐为南诏,宋为大理。元置行中书省。明置云南省。云中都护府   唐云中都护府治原北魏云中城,辖今内蒙古阴山河套一带,后改称单于都护府。王舍城 古印度摩揭陀国悉苏那伽王朝(前六一前四世纪)都城,在今比哈尔邦巴特那南。法显曾至其地,玄奘去时,已成遗址。开平   元开平府,见上都条。开州   唐改万州为开州,即今四川开县,明改为县。金以澶州为开州,即今河南濮阳。民国改开州为濮阳县。开封   公元年,五代后梁建国,以汴州为开封府。天水   汉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东汉一度改为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谷东南)。魏恢复天水原名。西晋移治上邦(今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天方   我国古指麦加,亦指阿拉伯。天竺   我国古指印度。玄奘谓应以作印度为是。天津   明永乐初置天津卫,以成祖“靖难”起兵时曾涉其地得名。清雍正时改州,不久改府。民国废府存县。年设天津特别市。年改天津市。现为直辖市。夫椒   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或即太湖中的洞庭西山,一说夫与椒各为一山。丰镐   周文王建都于丰,在今陕西西安西南沣河以西,武王又建镐(镐京),在今长安县韦曲公社西北,与丰同为国都。韦曲   唐有韦曲镇,在今陕西长安县,因诸韦聚居得名。以东五里即今长安县东少陵原东南端,有杜曲,为诸杜世居之地。合称韦杜。五岳   汉宣帝以今河南嵩山为中岳,今山东泰山为东岳,今安徽天柱山为南岳,今陕西华山为西岳,今河北曲阳西北的恒山为北岳。后改以今湖南衡山为南岳。明改以今山西浑源的恒山为北岳。五原   汉五原郡治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五丈原 在今陕西岐山县南斜谷口西。五羊城 广州古称五羊城,简称羊城。传古有五位仙人骑五色羊,执六穗柜到此。五国城 辽金时有五国城,在今黑龙江依兰。太平   宋置州,元升路,明改府,治今安徽当涂。太和   公元年南诏王皮罗阁建太和城,在今云南大理南太和村。元置太和县,即今大理。民国改大理。太原   秦汉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在今太原市西南。隋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太原市)。以后宋、金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以来省会都在此地。太和岭 《元史·速不台传》所说太和岭,即今苏联高加索山。历阳   今安徽和县。秦置县,晋以历阳为治所,置历阳郡。隋唐历阳郡即和州。车里   亦作彻里、撤里、车厘。元明土司,治今云南景洪,辖境大体相当于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清移治今景洪以东,后先分设普洱府,民国又设车里等县。巨鹿   今河北平乡西南,秦置县,以为巨鹿郡治所。项羽破秦兵于此。少陵   在今西安市南,汉宣帝许后陵所在地。少梁   今陕西韩城南。本为梁国,春秋时秦灭梁,为少梁,战国时曾属魏,后又归秦,改名夏阳。日南   汉郡,在今越南中部,东汉末以后,为林邑国所有。中山   ①中山国,战国都顾(今河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平山东北)。公元前年为赵所灭。②汉郡、国,治卢奴(今定县)。后燕以为都城。隋废。③宋以定州为中山府,治安喜(今定县)。④今中山县,宋以来为香山县。年孙中山逝世后改今名,中山故里在县南翠亨村。中州   指今河南。中兴   元以江陵一带为中兴路,治江陵。中牟   《论语·阳货篇》“佛肿以中牟畔。”此中牟在今河南鹤壁市西,以在牟山之侧得名。今河南中牟县,西汉置。中吴   旧时苏州的别称,亦作润州(今镇江)的别称。中京   ①辽中京大定府在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②金后期以河南府(洛阳)为中京。中都   ①金贞元元年(年),迁都燕京,建为中都大兴府。②明太祖曾以临濠府(今凤阳)为中都。贝州   北周置,治武城(隋为清河,今河北南宫东南)。宋仁宗时改为恩州。长勺   春秋鲁邑,在今山东莱芜东北。长平   秦白起破赵军处,在今山西高平西北。长安   汉长安城在今西安市西北。隋改建都城,移至汉长安城东南。参“西安”专条。长坂   在今湖北当阳东北。《三国演义》作长坂坡。长沙   秦长沙郡治临湘,隋唐潭州或长沙郡治所,明长沙府治,均即今湖南长沙。清为湖南省会。长城   见“长城的长度”专条。长洲苑 春秋吴王阖闾游猎场所,在今苏州市西南,太湖北。唐以长洲为县名,见“元和”条。仁和   五代吴越分钱塘、盐官(今海宁)置钱江县,宋改仁和,两县均在杭州。民国合钱塘、仁和为杭县。仇池   魏晋南北朝时氐族杨氏世居之地,在今甘肃成县西西汉水北岸,有仇池山,山顶有池,又有平地百顷,故可长期据山扼守。月氏   “氏”旧读“支”。古月氏族本在敦煌、祁连一带游牧,汉文帝时为匈奴所迫西迁,至今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及其以西之地,称大月氏。以后又因乌孙攻击,再迁大夏(中亚阿姆河上游)。公元一世纪中,贵霜(大月氏五部之一)翕侯兼并各部,建立贵霜王朝。丹阳   ①古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东南。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西,仍名其地为丹阳。②丹阳(杨)县,秦置,在今安徽当涂东北,唐并入当涂。③汉置丹阳(杨)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三国吴移治建业(今南京),隋灭陈后废。炀帝又以蒋州(今南京)为丹阳郡。乌江   项羽自刎处,在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镇。乌林   孙、刘破曹操处,今湖北洪湖县东北长江北岸乌林矶。乌程   旧县名,在今浙江湖州,宋与归安县同城而治。民国并为吴兴县。乌蒙   原为土司,治今云南昭通。清中叶改流。乌孙   古游牧族,本在河西走廊,汉文帝时西迁至今伊犁河、伊塞克湖一带。南北朝时迁至葱岭以北。乌思藏 “思”一作“斯”。元明称前后藏为乌思藏。乌里雅苏台   旧城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扎布汗省省会扎布哈朗特。清定边左副将军驻此,统辖喀尔喀四部与科布多、唐努乌梁海二区。故又为清政区名,当时通称外蒙古。凤翔   唐凤翔府(本为郡)治天兴,即今凤翔。金为路,明清仍为府。民国废府。文州   北周至元为文州,治所先在今甘肃文县西,元移今文县。明为县,阴平道经此。方城   楚在春秋时所筑长城,战国时扩展,自今河南方城沿伏牛山脉,南至今邓县北。方城县东北有方城山,楚方城在其东麓。又湖北竹山县东南亦有方城山,春秋时庸国在山南筑城,也叫方城。有人认为春秋时楚大夫屈完说的“楚国方城以为城”的方城,指大别等山而言,当时还没有筑城。巴    古有巴国,周以前在鄂西,后迁川东。治江州(今重庆),后迁治垫江(今合川),再迁治阆中。公元前年为秦所灭。巴东   东汉末置巴东郡,治鱼复(今四川奉节东)。南朝梁以鱼复为治所,建信州。隋以信州为巴东郡。唐改夔州,以秭归、巴东另置归州。以后又曾以归州为巴东郡,夔州为云安郡。巴西   郡名。①东汉建安六年刘璋改巴郡置,治所在今四川省阆中市。②西晋永嘉后侨置,与梓潼郡同置涪县(今四川绵阳东)巴郡   秦以巴国地置巴郡。东汉建安六年刘璋改巴郡为巴西,治阆中(今属四川)。另以江州(今重庆)为治所,置巴郡。南北朝后期为楚州,隋改渝州,又以渝州为巴郡。巴陵   即今湖南岳阳。晋置巴陵县,南朝分长沙置巴陵郡。隋唐巴陵郡即岳州。治所都在岳阳。邓    古国,在今湖北襄樊市北,或曾发展到今河南邓县。公元前年为楚所灭。邓州   隋置邓州,治穰县(今邓县)。双城子 在绥芬河下游北岸,傅尔丹河西岸。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入俄。名尼古拉斯克,后改乌苏里斯克。

玉壁城 西魏筑玉壁以御东魏,在今山西稷山西南,四面皆临深谷。邛州   南朝梁置。唐时治所从依政(今四川邛崃东南)迁临邛(今邛崃)。民国改邛崃县。甘州   今甘肃张掖。甘州之名始于西魏。甘肃   元有甘肃行中书省,辖今甘肃省河西及青海、宁夏各一部。明九边有甘肃镇,辖嘉峪关以西,总兵驻甘州卫(张掖)。行政区划则全属陕西省。清置甘肃省,辖区包括今宁夏及青海北部。年,青海、宁夏建省。石头城   在今南京清凉山,参“南京”专条。石堡城   在今青海西宁市西南。唐曾置振武军、神武军、天威军。唐与吐蕃争此城,屡得屡失。石国   西域古国,在今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塔什干一带。左冯翊   汉与京兆尹、右扶风称三辅,左冯翊与右扶风既系官名,又系政区名。即将京师附近地区交给三个地方官治理,治所都在长安城内。东汉始分出。魏改左冯翊为冯翊郡,治临晋(今大荔)。左国城   在今山西离石东北。十六国汉刘渊都此。右北平   战国燕置右北平郡,西晋改北平郡。秦时治无终(今天津市蓟县),汉治平刚(今辽宁凌源西南)。右扶风   魏改扶风郡,治槐里(今兴平东南),余见“左冯翊”。龙门   ①黄河禹门口,在山西河津西北与陕西韩城东北间。      ②即伊阙,在洛阳市南,伊河东岸有龙门山,西岸有香山,对峙如门。从北魏太和十八年(年)起,四百余年间,开凿石窟,雕刻佛象。今存1,窟,造象97,余尊。龙城   ①匈奴单于祭天处,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西侧和硕柴达木湖附近。      ②十六国前燕旧都,后燕、北燕都城,在今辽宁朝阳。龙编   在今越南河内东天德江北岸,东汉至南朝为交州及交趾郡治所。平卢   唐开元七年(年)置镇,治营州(今辽宁朝阳)。安史之乱期间,平卢反正。上元二年(年),节度使侯希逸为史朝义部所迫,南迁淄青(青州),从此淄青有平卢之号。平州   汉末辽东即有平州之名。北魏以旧平州为营州,另设平州。唐时治所在卢龙(今属河北)。平江府 宋徽宗征和三年(年)升苏州为平江府。平阳   隋以前的平阳,在今山西临汾西南;从隋起,在今临汾。平城   在今山西大同东北,北魏时曾为都城。平原   汉平原郡,治平原,在今县西南。隋唐曾以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陵县。汉唐平原郡辖区也不完全相同。平凉   十六国前秦置平凉郡,治所平凉在今市西北。北魏迁治鹑阴(今华亭西),辖境亦有出入。隋唐曾以原州为平凉郡,治所在今宁夏固原,平凉仅为州内一县。金置平凉府,治今市。民国废府。平地松林   在今内蒙古克什腾旗一带,南至河北围场以北,为奚、契丹族活动的地方。打箭炉   清雍正时置打箭炉厅,治打箭炉,即今四川康定。打牲乌拉   原为明海西女真乌拉部乌拉城,在今吉林省吉林市北乌拉街。努尔哈赤灭乌拉,改称打牲乌拉。东川   唐至德二年(年)分剑南为东川、西川,各置节度使。东川治梓州(今四川三台),辖区在四川盆地中部。东平   汉有东平国,南朝为郡,治无盐(今山东东平东)。隋唐曾以郓州为东平郡,治须昌,在今东平西北。宋宣和时以郓州为东平府,治须城,即今东平。明清为州。民国改县。东吴   指三国孙吴,亦为苏州别称。东坡   在今湖北黄冈东。宋苏轼谪居黄州,因地名取号,称东坡居士。东昌   元以博州为东昌路,治聊城(今属山东)。明清为府。民国废府。东京   ①东汉、北周、隋、唐都以洛阳为东京(隋唐亦称东都)。      ②渤海有东京龙原府,在今吉林珲春八连城。      ③五代北宋以开封为东京。      ④辽五京道之一,治所在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市)。东郡   秦置,治濮阳(今河南濮阳西),辖境包括鲁西及豫东北。隋曾以兖州为东郡,此兖州由滑州改名,并非今山东之兖州。东都   见“东京”条。东莞   汉有东莞县,治今山东沂水。东汉末设东莞郡,治所在今沂水东北。东晋侨置于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东南,南齐末废。今广东东莞县置于唐代。东海郡   秦汉东海郡治郯(今山东郯城北),秦汉之际曾称郯郡。东晋侨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北境,旋移京口(今镇江)。隋唐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朐山(今连云港西南海州镇)。归绥   呼和浩特市旧名(年以前)。归安   旧县名,见“乌程”。归德   金改原宋应天府为归德府,治所在宋城(今河南商丘南),移睢阳;明置商丘为治所。民国废府。北平   古代以北平为郡名、县名者甚多,今从略。明初改元大都路为北平府,属北平行中书省。永乐建都,改为北京顺天府,北平省所领直属中央,遂称直隶。国民党政府建都南京,改北京为北平。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复以北平为北京。北邙   即邙山,在洛阳北,古为葬地。北地   秦汉北地郡,秦时治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西汉移马岭(今庆阳西北),东汉移富平(今宁夏吴忠西南)。北京   ①唐与五代后唐、后晋、后汉以太原府(今太原西南)为北京。      ②宋仁宗时以大名府(今大名东北)为北京。      ③金先一度以辽上京临潢府为北京,后又改中京大定府为北京。      ④明初曾以开封为北京。永乐于今北京建北京,称京师。北庭   唐都护府名,又为方镇名。年,分安西都护府置北庭都护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辖境远达今咸海(一说里海)西突厥各部族。年,设北庭节度使,辖伊、西、庭三州及北庭都护府境内军、镇等。后地入吐蕃。北徐、南徐   南朝有北徐州、南徐州。北徐州,东晋治彭城(今徐州);齐治燕县(今安徽风阳东北),辖区在淮南。南徐州,刘宋治京口,辖区初在江北,后移江南。北海   ①苏武牧羊处,今贝加尔湖。      ②汉北海郡治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隋唐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今潍坊等地,汉唐都在北海郡境。      ③今北京市北海,元太液池的一部分,引玉泉山水入城为湖泊,明清均为御苑,清顺治八年,在湖中琼华岛上建藏式白塔。年辟为公园。北假   秦汉称河套以北、阴山以南地为北假。卢龙   ①古塞在河北喜峰口附近。从今蓟县东北,经遵化,沿滦河河谷出塞后,东向可直趋大凌河流域。      ②卢龙县,旧名肥如,隋改卢龙。唐卢龙又为方镇名,幽州(范阳)节度使兼卢龙节度使。史国   西域古国,在今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南。旧港(巨港)   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南岸,即巴林冯。旧柔佛   新加坡旧称,亦作息辣、石叻。占城   即占婆。地在今越南中南部。二世纪中建国。中国史书初称林邑,唐中叶后称环王,九世纪后期称占城。后为越南所并。且末   西域古国且末,在今新疆且末县。田横岛   在山东即墨县东北海中;一说即江苏连云港市东云台山一带,古为郁洲,不与大陆相联。由拳   古县,秦置,在今浙江嘉兴南。吴改嘉兴。申    ①姜姓古国,在晋、陕间。周时一部东迁至谢(今河南南阳),为楚所灭。与犬戎联合攻杀幽王者,系留在原地的申戎。      ②上海市称申,以春申江(简称申江,即黄浦江)得名。四川   1年以前无此地区名。l年,宋将西川路、峡路分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称川峡四路,以后始有四川之名。四大镇   明清以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今广东佛山)、汉口镇为四大镇,因四处工商业繁荣得称。出河店   阿骨打破辽处,在今黑龙江肇源西。代郡   战国赵武灵王始置。秦汉代郡治代县,在今蔚县西南。北魏置代郡,治平城(今大同)。白下   旧时南京的别称,因沿江旧有白石陂,晋陶侃于此筑白石垒,后入又筑白下城,故名。白门   旧时南京的别称,因六朝建康南门宣阳门又名白门,故称。白马   秦汉白马县在今河南滑县旧滑县城东,当时在黄河南岸,白马渡口在今滑县东北,与北岸黎阳津相对。白沟   ①曹操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粮运,此白沟在今河南浚县西,经修治后水量增加,连同与它接连的清河,成为河北水运干线,至隋为永济渠取代。      ②宋辽界河,指巨马河,从今白沟河店以北向东流,经霸县、信安镇北,东至今天津。明永乐末改道南流,再折向东,故道遂堙。白龙堆   新疆罗布泊以东至甘肃玉门关间的砾质荒漠,因流沙堆积,蜿曲如龙,故名。亦称龙堆。白帝城   东汉初公孙述所建,在今四川奉节县东白帝山上。公孙述自以为是白帝,故以此为山及城的名字。白山黑水   长白山与黑龙江,旧作东北地区的别称。白沙瓦   在今巴基斯坦西北部,距开伯尔山口仅16公里,为交通要冲,法显、玄奘都曾来此。瓜州   一敦煌一带,古为允姓之戎所居,号瓜州。北置瓜州,治敦煌(今县西),辖酒泉以西。唐分置瓜州、沙州。瓜州治晋昌(今安西东南);沙州位瓜州以西,治敦煌。瓜步   江苏六合东南有瓜步山。山下有镇,称瓜步镇。令支   指今河北滦县、迁安一带。齐桓公灭令支,即在此地。汉晋有令支县,在今迁安西。令居   汉魏有令居县,在今甘肃永登西北。汉护羌校尉驻此。外黄   秦置县,在今河南民权西北。唐废。处州   隋置处州,唐曾改括州,后复原名。治所先在括苍(今浙江丽水县东南),元移今丽水。元为路,明为府,民国废府。句章   秦置县,在今浙江余姚东南。东晋后期移今宁波南。唐初曾为鄞州治所,公元年撤销。兰陵   战国楚置兰陵县,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西晋置兰陵郡,治丞县(今枣庄峄城镇南,在古兰陵县西)。东晋侨置于江南,郡治(县)在今江苏常州西北,后称南兰陵。隋与金均改示县为兰陵县,治兰陵镇。元初废入峄州。汀州   唐开元时置,治长汀(今属福建)。明清为汀州府。民国废府。汉中   战国楚置郡,治南郑(今陕西汉中东)。魏晋南北朝隋唐以汉中地区为梁州,治所均在南郑。年后为兴元府,宋府治南郑移至今汉中市。元为路。明清为府。民国废府。解放后于南郑原地设汉中市,另置南郑县。汉阳   ①东汉永平十七年(74年)曾改天水郡为汉阳郡,魏恢复天水原名。北魏有两个天水郡,都在今甘肃境内,北周废。隋又曾以成州为汉阳郡。      ②五代后周置汉阳军,即今武汉市汉阳。汉皋   汉口的别称。皋意为水边之地。宁州   晋在今云南置宁州,治所在今曲靖,其地兼有黔桂各一小部。梁末废。元也在云南置宁州,所辖仅今华宁等数县地。元又于今江西修水置宁州。年,清改为义宁。又今甘肃宁县,西魏置宁州,以此为治所。民国废。宁江州 辽置,治混同(今吉林扶余东石城子)。金废。宁远   明宁远即今辽宁兴城。清乾隆时在固勒札(今伊宁)筑宁远城。年改县,民国改名伊宁。宁波   明洪武十四年(年)改明州为宁波。宁夏   元在西夏故地置宁夏行省,以西夏故都为中兴府,改宁夏路。后将宁夏行省并入甘肃行省。明宁夏亦属甘肃,又为九边之一。      清有宁夏道,辖宁夏府。民国废府留道。年以甘肃宁夏道及西套蒙古之阿拉善、额济纳两旗置宁夏省。解放后,于年废宁夏省,县市归甘肃,两旗归内蒙。年改建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古塔   清宁古塔在今黑龙江宁安县西海林河南岸旧街镇,康熙初于今县城处筑新城。宁武关   在今山西宁武。永乐   宋永乐城在今陕西米脂西。永州   隋置,治零陵(今属湖南),又辽亦有永州,在潢河与土哈河(今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合流处。永安   ①今山西霍县,旧名永安,隋改今名。②明中叶于今广西蒙山置永安州。民国改蒙山县。永昌   东汉于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及哀牢山以西地置永昌郡,治不韦(今保山东北)。东晋时废。永顺   明清土司有二永顺,一在湖南,治今永顺县;一在广西宜山县境。永嘉   温州原即永嘉,今永嘉于年自温州分出。永兴军 宋置,治京兆府(今西安),辖今陕甘各一部,豫西一小部,金为京兆府路。弘农   汉弘农县即旧函谷关地,在今河南灵宝北,为弘农郡治所,郡境包括黄河以南、宜阳以西一带。尼布楚 在黑龙江北源石勒喀河与尼布楚河(即涅尔查河)合流处。本蒙古人牧地。十七世纪四十年代为俄国所占,俄名涅尔金斯克。司州   三国魏、西晋、北朝以京师周围地区为司州,东晋南迁不设,南朝在淮南地区设司州,刘宋初置治悬瓠(今河南汝南),再置治平阳(今信阳)。奴儿干 明置都司,治今俄罗斯境内黑龙江下游东岸特林地方。辖境包括黑龙江、精奇里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与库页岛。皮岛   即椴岛,在朝鲜西朝鲜湾内。明毛文龙驻兵处。台州   唐始有此名,以天台山得名,治临海。明清有台州府,民国废。台城   在今南京鸡鸣山南乾河沿北。三国吴后苑城,东晋改建,东晋南朝台省宫殿所在地。台湾   明末称荷兰侵略者所筑城堡热兰遮城为台湾城,在今台南市安平镇。清康熙二十三年(年)置台湾府,属福建省。光绪十一年(年)置台湾省。辽左   指辽东。辽东   战国燕置辽东郡,治襄平,即今辽阳。十六国后燕末为高句丽所有。唐贞观十九年(年)取辽东城,置辽州,后废。明九边亦有辽东,总兵官驻广宁(今北镇),冬季驻辽阳。明末地入后金(清)。辽西   战国燕置辽西郡,秦汉治阳乐(今辽宁义县西)。前燕移令支(今河北迁安南),北燕移肥如(今卢龙北)。北齐撤销。辽州   ①辽阳曾名辽州,见“辽东”条。      ②山西左权县旧名辽县,隋始设辽州,治乐平(今昔阳西南),唐移治今址。民国改辽县。年改左权县。      ③辽亦有辽州,治辽滨(今辽宁新民东北)。辽阳   契丹以前见“辽东”条。年,契丹置辽阳府。辽、金东京在此。元设辽阳路、辽阳行省,亦以此为治所。

邢    周姬姓国,在今河北邢台,后迁夷仪(今山东聊城西南)。公元前年为卫所灭。邢州   隋置邢州,治龙冈(宋改邢台,即今河北邢台)。北宋末曾为信德府。金仍为邢州。元为顺德府。民国废府。巩昌   宋以通远军置巩州,治陇西(今属甘肃)。金升为巩昌府。民国废府。吉州   ①隋置吉州。治庐陵(今扛西吉安)。隋、唐都曾称庐陵郡,后仍为州。元时改名吉安。②金在今山西吉县一带置吉州。民国改县。芍陂   在今安徽寿县南。考亭   在今福建建阳西南。宋朱熹晚年居此。西川   ①唐分剑南为西川、东川。西川治成都,辖成都平原及其以西、以北之地。②宋有西川路,治益州(成都),1年,分为益州、梓州二路。西宁   年,宋改鄯州置西宁州,治所即今青海西宁。西州   ①汉晋时凉州的别称。      ②年,唐灭高昌置西州,辖今吐鲁番盆地,治高昌,在今吐鲁番东南。西安   ①唐咸通至清末,今浙江衢县名西安县。      ②今陕西西安,自年明置西安府,始有此名。年始设市。西吴   浙江湖州的别称。西县   诸葛亮首次攻魏,屯西县,在今甘肃天水西南。西京   ①汉唐指长安。      ②五代晋、汉、周及北宋指洛阳。③渤海以鸭渌府为西京,在今吉林浑江市旧临江县境。④辽金以大同府为西。西河   古代所指不一。春秋卫西境沿黄河,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史记·仲尼      弟子列传》“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取秦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汉有西河郡,有今内蒙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魏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有晋西,治兹氏,即今汾阳。唐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西城   汉西城县在今陕西安康西北,西魏移今安康。东汉时在此建西城郡,魏名魏兴郡。西魏称金州。西洋   元明时以南海以西为西洋,以东为东洋。其分界约在东经度左右。西鄂   东汉张衡为西鄂人,地在今河南南阳北。西楼   契丹西楼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南石房子村。西套蒙古   指河西走廊以北、河套以西的阿拉善、额济纳二旗。厌次   古县名。秦在今山东惠民东;晋移至阳信东,后废。隋在今惠民东南,北宋迁今惠民。明废厌次为武定州,清为惠民县。成皋   在今河南荣阳汜水镇。成德   年,唐收安史降将所置方镇之一,治恒州(改名镇州,即今正定),辖恒、冀、深、赵等州,又名恒冀、镇冀。年为晋所      并。成周城   周公旦所筑,在今洛阳东郊白马寺以东。夹谷   孔子相(任赞礼之职)鲁定公会齐景公处,在今山东莱芜南,另说在淄博市淄川西南。扦关   有二,一在今湖北长阳西,一在今四川奉节东赤甲山上,又名江关,均春秋时楚、巴相拒时所筑。扬子   古津渡名,在今江苏邗江南。本在长江北岸,为重要渡口。唐开元以后,因沙洲淤积,离江日远,乃自此开运河南至瓜州渡口,以通航运。隋唐尚有扬子县,宋移今仪征,为真州治所。明改扬子县为仪征县。扬州   ①《禹贡》九州之一。      ②汉武帝所置十三部刺史之一。此时的扬州包括今江苏的江南(今扬州即古广陵,在徐州,不在扬州)、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浙、闽、赣三省。三国魏、吴各有扬州,魏扬州治寿春,吴扬州治建业。东晋南朝的扬州缩小了。《宋书·州郡志》说扬州领十郡,只包括苏南、淮南、皖南和浙江。事实上这些地区中还有许多侨置州郡,如南徐州等。隋以吴州为扬州,治江都。今扬州才和扬州这名字有关。夷门   开封的别称,因战国魏大梁东门称夷门得名。夷洲   东汉三国时称台湾为夷洲。夷陵   楚邑夷陵在今湖北宜昌东南,汉置县,吴改名西陵,晋又改夷陵。南朝齐迁至宜昌西北。隋峡州夷陵郡治所在此。唐移治今宜昌市,亦为峡州夷陵郡治所。元为峡州路治所。明为夷陵州,夷陵县省入州治。年,清升为宜昌府,府治即宜昌。师子国   斯里兰卡古称。曲女城   在今印度北方邦的卡瑙季。玄奘到此时,为戒日王都城,极为繁盛。十一世纪初,伽色尼王朝马默德侵入时被毁。曲沃   春秋晋曲沃在今山西闻喜东北。战国魏另有一曲沃,在今河南灵宝东北。曲阿   楚邑名云阳,在今江苏丹阳。秦置曲阿县。三国吴改云阳,晋仍称曲阿。唐天宝初改丹阳。光州   南朝梁置光州,治光城(今河南光山,隋时所改)。年移治定城(今潢川)。民国废州,以州治为潢川县。当涂   汉当涂县在今安徽怀远东南。东晋侨置,后割原于湖地,治南陵东南。隋移治姑孰,即今县。吐火罗   中亚细亚古国,即大夏(巴克特里亚)。同州   西魏置同州,治武乡(今陕西大荔)。清雍正时升府。民国废府。同谷   西魏末年置,在今甘肃成县,后为成州。回洛仓   隋筑,在今洛阳隋故城北七里。朱提   汉置朱提县,在今云南昭通。汉末刘备置朱提郡,以此为治所。南朝梁废。唐再置朱提县,天宝中地入南诏,唐复于今四川宜宾西南置朱提县,唐末废。朱仙镇   在河南开封西南,明清四大镇之一。伏羌   唐改冀县为伏羌。后入吐蕃。元仍为县,民国改为甘谷县,属甘肃。伏俟城   曾为吐谷浑都城,在青海湖西岸布哈河河口附近。隋置西海郡。伊州   隋于今新疆哈密置伊吾郡。唐改伊州。伊阙   见“龙门”。伊吾卢   简称伊吾,东汉置都尉屯田,旧城在今哈密西四堡。隋置郡,余见“伊州”。伊逻卢城   唐龟兹都城,即今新疆库车。伊犁九城   1—年间,清政府筑伊犁九城,即:塔勒奇、绥定、惠远、惠宁、宁远、广仁、熙春、瞻德、拱宸。华州   西魏置华州,辖境历代屡有变迁,治所在今华县(曾名华山、郑县)。清不辖县。民国为华县。华阳   晋常璩《华阳国志》谓“华阳”指华山以南川滇黔广大地区。南朝曾在陕南勉县一带侨置华阳郡、华阳县。华亭   即华亭谷,在今上海市松江县西。孙吴封陆逊为华亭侯。唐天宝十年(年)置华亭县。元明清为松江府治。民国为松江县。华容   汉华容县在今湖北潜江县西南。延平   即今福建南平。汉置南平县,元为南剑路治,明清为延平府治。延州   西魏置延州。隋唐都曾改为延安郡,后仍为州。年,宋升为延安府。西魏治广武,唐治肤施,均在今延安东北,宋移肤施至今延安。延津   今河南有延津县(汉唐等代的酸枣县在其西),汉唐时在黄河南岸。从延津东北至滑县以北的各渡口,总称延津。延陵   春秋吴季札所居,即今江苏常州。西晋延陵县在今丹阳西南,隋移丹徒(今镇江),唐还旧治,宋废为镇。延绥   明九边之一,先治绥德州,后移榆林卫今榆林)。分阝州   唐改豳州为分州,治即今彬县。民国废州,以州治为那县。分宁   年,唐置方镇名分宁,领邰、宁、庆等州。唐末号静难军。全州   五代楚分永州置全州。民国为全县。今为全州县。合州   ①南朝梁在雷州半岛置合州,治徐闻(今海康)。隋废。      ②南朝梁在淮南置合州,治汝阴(今合肥),隋改为庐州。      ③西魏于涪江、嘉陵江合流处置合州,治石镜(今合川)。隋改涪州,唐仍为合州。年,宋移治钓鱼山(今合川东)。元还旧治。民国为合川县。合浦   汉武帝置合浦郡,治合浦(今合浦东北)。唐置廉州,亦治合浦。宋沿置,而移合浦县至今洽。会川   唐于今四川会理西置会川县,天宝末为南诏所有。南诏置都督府。大理时置府。元为路。明为卫。清废。会宁   在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旧名按出虎。金置会宁州,升为府,加号上京。蒙古废府。又今甘肃省有会宁县。会州   西魏置会州,治会宁(今甘肃靖远)。曾属吐蕃、西夏。北宋后期再置会州。元移治西宁(今会宁东),后省西宁入州(即以州治为西宁县)。明降州为会宁县。会稽   秦会稽郡治吴(今苏州),包有江南、浙江大部及皖南一部。西汉更包有浙、闽全部。东汉永建四年(年)分吴、会稽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绍兴),有浙闽之地(今杭嘉湖均属吴郡)。三国吴分设临海(台州)等郡后,辖境缩小。隋为越州。又隋分山阴县置会稽县。民国合二县为绍兴县。朵甘思   一作朵甘。旧指前藏以东以北,包括川、甘、青三省藏族聚居的地区。刘家港   即今江苏太仓浏河镇。交州   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有交趾刺史部,管辖地区包括今两广大部和越南北部。东汉改交州,治广信(今广西梧州),旋移番禺(今广东广州)。三国吴分交州置广州,交州治龙编(今越南河内东),所辖为越南北部及两广之雷州半岛、钦州地区等。以后管辖地区缩小,唐交州实为交趾郡,仅有今河内一带。交趾   南越赵佗时建交趾郡,辖今越南北部。汉武帝时归汉。东汉时治龙编。隋唐交趾郡即交州。唐于此置安南都护府。十世纪三十年代吴权从爱州(治今越南清化)攻取交州,为越南吴朝之始。宋人常称之为交趾。明永乐五年(年)置交趾省,有今越南北部、中部地。宣德二年(年)放弃。交河城   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约五公里处。曾为车师前王国都城、麴氏高昌交河郡、唐交河县,后曾属吐蕃、回鹘。元末城废。齐州   北魏置,治历城。隋曾称齐郡。唐为齐州济南郡。宋徽宗政和中升为济南府。齐郡   西汉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临淄。隋唐为青州北海郡。庆元   年,宋宁宗改明州为庆元府,元为路,明复为明州府。庆州   ①隋唐庆州治今甘肃庆阳。北宋曾为环庆路治所,后改庆阳府。②辽庆州治今内蒙占巴林右旗西北白塔子。庆原   金以宋泾原、环庆二路合并为庆原路,治庆阳。州来   春秋楚邑,后属吴,吴助蔡迁此,见“下蔡”。羊苴咩城   简称苴咩城。南诏王异牟寻筑,在今大理。并州   ①《周礼·职方》九州之一(《禹贡》无并州)。      ②汉十三刺史部之一,辖今山西大部以及内蒙古、河北各一部。东汉治晋阳(今太原西南)。唐并州仅辖今山西中部,升太原府。宋并州移治阳曲,即今太原。以后又升太原府。关中   初指函谷关以西地,其后或专指关中盆地。后来又有众关之中之说,即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关内   唐有关内道,东至黄河,西到陇山、六盘山,南到秦岭,北接沙漠。玄宗开元时划出一部分为京畿道。关右   即关西,古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关东   ①汉唐等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②旧以辽、吉、黑为关东,此关乃山海关。关南   北宋指瓦桥、益津、淤口三关以南地区。米国   西域古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南。江左、江东   长江在芜湖、南京一段,自南而北,折向东流,江南地区在这段江流之东,故名江东。古人于地理以东为左、西为右,      故江东又称江左,今江西省则称江右。江宁   年,南唐以金陵府为江宁府。北宋与清亦为江宁府。江宁又为县名,或在城区,或在郊区。清与上元县同为江苏省城。民国废府及上元,以江宁县为省会。国民党政府建都南京,又移江宁于市郊。江西   隋唐以前指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唐分江南道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宋亦分江南路为东西二路,于是始以江西指今江西省。江州   ①秦以原巴国都为江州县,即今重庆市嘉陵江北岸。      ②西晋置江州,辖今赣、闽及湘、鄂各一小部,至唐而仅辖九江及附近数县,治所先在豫章(今南昌),后迁柴桑(今九江西南)唐治浔阳(今九江)。明改九江府。江表   古指长江以南地。江南   清初有江南省,康熙六年(年)分为苏、皖二省。江夏   汉江夏郡治安陆(今湖北云梦),辖今豫、鄂各一部。三国魏吴各置江夏郡,吴江夏治武昌(今鄂城),魏江夏治上昶(今云梦西南)。晋灭吴,还治旧地,改为武昌郡。南朝宋移治夏口(今武昌),辖区缩为今武汉及其附近一带。隋唐江夏郡即鄂州。江乘   秦至南北朝有江乘县,在今江苏句容北。江南东道   唐初置江南道,后分东西二道,东道治苏州,辖今苏南及浙、闽之地。江南西道   唐江南西道治洪州(今南昌),辖今江西全省、湖南大部、皖南、鄂东一部。江南东路   宋置江南路,后分东西二路。东路治江宁,辖今苏南西部(常州即属两浙路)、皖南、赣东(北宋包括江州,南宋江州属西路)。江南西路   宋江南西路治洪州,辖今江西大部、鄂东一小部。江东六十四屯   黑龙江省旧黑龙江城(今爱辉县黑河镇南七十里瑷珲县旧治)对面黑龙江东岸六十四个村屯总称。汲郡   晋置汲郡,治汲县(今县西南)。隋唐汲郡即卫州。池州   唐置池州,治秋浦,即今安徽贵池。明清为池州府。汝州   隋改伊州为汝州,治即今河南临池。民国为县。汝宁   元升蔡州为汝宁府,治汝阳(今河南汝南)。民国废府,改汝阳为汝南。又隋以前另有一汝阳,在今河南商水县西北。汝阴   三国魏置汝阴郡,治汝阴(秦置县,今安徽阜阳)。隋唐汝阴郡即颍州。汝南   汉汝南郡治上蔡(今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汗八里   蒙古人称元大都为汗八里。兴义   清改南笼府为兴义府,治今贵州安龙。兴元   年,唐升梁州为兴元府,治南郑。元为路。明改汉中府。兴化   宋置兴化军,治兴化(今福建莆田北),后移莆田,元有兴化路,明为兴化府。民国废府,兴化即莆田县。兴庆   西夏国都名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兴州   ①西魏置兴州,即今陕西略阳、年,南宋改沔州。②西夏国都原名。③金曾在今河北滦平等地设兴州,治兴化(今滦平西)。金又以今山西兴县为兴州,明为县。兴安   年,明改金州为兴安州。清为府,治安康。兴和   年,元改隆兴路为兴和路,治高原(今张北)。明初置守御千户所,后移宣府(今宣化)。清废。兴京   清以努尔哈赤前的旧都赫图阿拉为兴京,安丰   南朝梁曾以在今寿县南之安丰为治所,建安丰郡。隋度安丰郡。明废安丰县。安化   唐置安化县,历代为庆州、庆阳府治所。民国改庆阳。安平   清光绪十三年(年)改台湾县为安平县,即今台南。安市   今辽宁海城南营城子,曾为高句丽所有。安西   ①元曾以京兆府为安西府,旋改路,又改奉元路,治咸宁、长安(今西安)。      ②清雍正时,在布隆吉镇置安西厅,移至今安西县地。后为府,继又改州。民国为安西县。安庆   年,宋升舒州为安庆府,治怀宁(先在今安徽潜山,后移今安庆)。清与民国为安徽省省会。安阳   秦取魏邑宁新中,置安阳,地在今安阳南。年,杨坚毁邺城,迁相州至安阳(今地)。明清为彰德府治。安邑   古安邑在今山西夏县西北。本战国魏都,秦置县。北魏分南北两安邑,隋以南安邑为安邑,在今运城东北。民国安邑曾迁治运城。今在运城县境内。安陆   秦安陆县在今湖北安陆北,东晋末移治今县。本为汉江夏郡治。南朝宋分出安陆郡,遂为郡治。以后多为安州治所。宋宣和间升安州为德安府,安陆为府治。元复于西面改郢州(治今钟祥)为安陆府。于是既有安陆府,又有安陆县,两者既非一地,距离又不太远。明改钟祥之安陆府为承天府,清又改安陆府。民国废府,才只有安陆县。安国   西域古国,在今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布哈拉一带。安定   ①汉有安定郡,治高平(今宁夏固原)。又有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东汉移治临泾(今镇原东南),废安定县。十六国时,再置安定县,并为郡治。隋唐安定郡即泾州。唐后期曾改保定郡,县亦名保定。金为泾川县,为泾州治所。      ②蒙古以陕西安定堡为安定县,年改子长县(谢子长烈土),移治原县治东的瓦窑堡。安肃军   年宋改静戎军为安肃军。金曾名徐州,后仍改为安肃州。明为县。民国改徐水县,今属河北。安息   西亚古国,即帕提亚。公元前一前年间独立。曾领有伊朗高原与两河流域,与罗马对峙。公元年亡于波斯萨珊王朝。安谷城   安息在波斯湾的重要港口,约在幼发拉底河口附近。安条克   安提阿,塞琉西王国(前一前64年)都城,在今土耳其南部的安塔基亚。安西四镇   唐安西都护府所属龟兹、疏勒、于阗、碎叶四镇。后碎叶属西突厥,乃以焉耆为四镇之一。安东都护府   年唐置,治平壤(今朝鲜平壤)。年迁治辽东故城(今辽东)。次年,再迁新城(今抚顺北)。以后又由平卢节度使兼领都护。年度都护府。安北都护府   年,唐改瀚海都护府为安北都护府。治所先在今蒙古国杭爱山东端,其后逐步南移,最后治天安军(改天德军,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北乌加河东岸)。德宗建中时废。安西都护府   年唐罩,初治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东),后移龟兹(今库车),曾移碎叶,年还治龟兹。贞元年间府治被吐蕃攻陷。安南都护府   年,唐改交州都督府为安南督护府,治宋平(今越南河内)。都护由交州刺史兼,后期由静海军节度使兼。十世纪三十年代越南吴朝建立,遂废。许   西周所封姜姓国,本在今河南许昌东,后迁叶(今叶县西南),后复数迁,最后在容城(今鲁山东南),为楚(或魏)所灭。许州   北周置,治长社(今河南许昌),宋曾升为颍昌府,金仍为许州。民国为许昌县。许昌   曹操迎献帝居许,曹丕时改许昌,地在今许昌东。宋并入长社。祁山   在今甘肃礼县东北。祁州   唐末分定州置祁州,治无极,宋移蒲阴(今安国)。民国以原州治为安国县。寻阳   汉寻阳在今湖北黄梅西南。东晋以今九江、广济间长江两岸地置寻阳郡,即以寻阳为治所。咸和中(—年)移寻阳县至今九江西,而移郡治至柴桑县(今九江西南)。后将寻阳县并入柴桑。南朝梁末移郡治至柴桑之湓口城(即今九江)。隋改柴桑县为寻阳,治湓口城,即今九江市。唐改为浔阳。唐浔阳郡即江州,曾称九江郡。阳山   秦汉指阴山最西一段,即今内蒙古狼山。阳关   汉置,在玉门关南,即今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阳武   秦置阳武县,在今河南原阳东南,唐移今原阳。年与原武县合并,名原阳。阳城   秦置,县治在今河南登封东南告成镇。五代后周并入登封。又秦于今河南方城县东亦置阳城,汉名堵阳。阳夏   秦太康县,即今河南太康。阳羡   今江苏宜兴旧名。阳湖   清雍正分武进县,置阳湖县,同治府城,民国并八武进县。阳翟   即今河南禹县。明并入钧州。阪泉   今河北涿鹿东南,传为黄帝与炎帝交战处。阶州   唐置阶州,治所在今甘肃武都东。明移治今武都。民国为武都县。阴平   西汉阴平道治所。在今甘肃文县西北。曹操建阴平郡,以阴平为治所,后为蜀汉所有。邓艾由阴平道(道路名)入蜀,即由今文县越岷山山脉,经四川平武、江油,进兵成都。隋唐阴平郡即文州。妈港   澳门别名,因妈祖神庙得名。好水川   即今甜水河,由六盘山东流至甘肃静宁。戏水   在陕西临潼东,由骊山北流入渭。戏亭   在临潼东北戏水西岸,传周幽王死此,买卖城   《恰克图条约》所说买卖城,即今蒙古国阿尔丹布拉克。又以前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部商业区,亦有买卖城之称。麦城   在今湖北当阳东南沮水、漳水之间。寿州   隋以北周扬州置寿州,治寿舂。宋为安丰军。元安丰路。明清仍寿州。民国为县。寿昌   晋改新昌县为寿昌县,原治今浙江建德西南。唐移今寿昌。现并入建德。寿春   今寿县古为寿春,东晋名寿阳。杜曲   已见韦曲。杞   姒姓古国,初在雍丘(今河南杞县),后在淳于(今山东安丘东北)。战国初为楚所灭。杨刘   在今山东东阿北杨柳村,唐宋时黄河重要渡口。邯郸   战国为赵都,始于公元前年。秦设邯郸郡。汉为赵国。自古至今,惟东魏一度度入临漳县,隋复置。苍梧   汉置苍梧郡,治广信(今广西梧州),辖境本兼有湘粤各一部。南朝时仅辖今梧州一带。隋唐苍梧郡即封州(隋)、梧州(唐)。苏州   隋灭陈后,改吴州为苏州,吴始有苏州之称。苏禄   古国,在今菲律宾的苏禄群岛。花刺子模   中亚古国,在阿姆河下游,都城乌尔坚奇(玉龙杰赤)。成吉思汗征服其国,后又为帖木儿征服。十六世纪中叶迁都基华。年为俄国兼并。赤县   旧以“赤县神州”指中国。又唐县有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京都所治为赤县,列第一等。赤城   浙江天台北有赤城山,四川青城山亦称亦城山。浙江台州因赤城山而有赤城之称。又今河北有亦城县。赤嵌   台南一带原有赤嵌社之称。年荷兰侵略者在今台南造普罗文查城,人称赤嵌城或红毛城。亦壁   ①今蒲圻县西北亦壁山,与洪湖县乌林矶隔江相对,为赤壁战处。另说谓战地在今湖北武汉市以南的武昌县西赤矶山。      ②湖北黄冈县江边赤鼻矶,宋苏轼作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处,后人称为“文赤壁”。杏花村   指今安徽贵池县西,亦指山西汾阴东。严州   唐严州治今桐庐西北。宋以睦州为严州,治建德(在今县东北)。明清为严州府。民国建德县治在旧府治。年西迁今治。两江   清初指江南、江西两省,乒分苏、皖、赣三省,而两江总督官名不变。巫县   今四川巫山县,隋以前名巫县,晋以前治今县北。甫里   指今江苏苏州东南角直镇。邳州   北周置邳州,治下邳(今江苏睢宁北)。唐贞观时废。金复置。清移今邳县西北旧邳县。民国改县。辰州   隋改武州为辰州,后移沅陵,明清为府。辰阳   汉辰阳县在今湖南辰溪县西南。隋改辰溪,移至今治。扶风   曹魏改右扶风为扶风郡,治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隋唐扶风郡即岐州。扶余   扶余即夫余,古族名,居松花江中游平原。渤海以其旧地置扶余府,治扶州,在今吉林农安。扶南   中南半岛古国,在今柬埔寨。七世纪中叶为属国真腊所灭。抚州   ①隋抚州治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明清为府。民国为临川县。今为抚州市,设临川县于其西南之上顿渡镇。      ②金以柔远(今河北张北)为治所,置抚州。蒙古为隆兴府。抚冥   北魏六镇之一,在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连州   隋连州治桂阳(今广东连县)。年改为县。邺   邺本在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东,汉之魏郡、东汉末的冀州,都以邺为治所。以后迭为都城。北周为相州魏郡治所。杨坚毁邺城,迁相州至安阳。以后又在故地设邺县,宋并邺县入临漳。邺都   五代后唐以魏州为兴唐府,号邺都。在今河北大名东北。即后周。北宋大名府所在地。坚昆   唐于铁勒结骨(黠戛斯)部地置羁縻都督府,名坚昆,在今俄罗斯境内叶尼塞河上游一带。岐山   ①今陕西岐山县,隋改北周三龙县置。      ②岐山县东北之山,亦称天柱山。岐州   魏孝文帝时置,治雍县(今凤翔南),隋移凤翔。唐为凤翔府。别失八里   城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唐为庭州治所。曾属西州回鹘。十三世纪受蒙古统治;察合台汗国灭亡后,后裔于年建国,国号别失八里,以建都此城得名。后迁亦力把力(今伊宁)。最后为瓦剌所并。吴山   ①即虞坂、盐坂,在山西平陆县北,为中条山重要通路。      ②即杭州西湖东南的城隍山,亦名胥山。吴门   苏州的别称。吴会   指吴郡、会稽郡。吴州   ①梁、陈曾置吴州,隋改苏州。      ②梁、陈又曾在今江西波阳一带置吴州,隋改饶州。      ③北周在淮南东部置吴州,治江都,隋改扬州。吴兴   三国吴在今浙江湖州一带置吴兴郡。唐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吴郡   公元年,东汉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苏州),辖区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故今杭州亦在吴郡之内。参见苏州条。

吴头楚尾   今皖赣间沿江一带,古吴楚交界之地。利州   西魏置,治兴安(今四川广元)。宋以利州为路名,治兴元府(今汉中)。南宋分东西两路,西路治兴元,东路治兴州(今陕西略阳)。利州属利州东路。元以利州为广元路。秀水   浙江嘉兴北有绣水(秀水)。明宣德间分嘉兴县置秀水县。民国先并为嘉禾县,又改嘉兴县。秀州   五代吴越始以嘉兴为治所建秀州。南宋庆元时升嘉兴府。余见“秀水”。秀容   在今山西省西北部,即秀容川。有城,北秀容梁郡城在今朔县北,北魏时尔朱氏为秀容部酋长居此。南秀容城在今岚县南。伯力   即伯利。在黑龙江、乌苏里江交会处东岸。年,俄占,称哈巴罗夫斯克。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后,被俄割占。佛山   原为镇,今广东佛山市。旧为四大镇之一。佛郎机   明称葡萄牙人为佛郎机,因而又称其炮为佛郎机。明人亦有称西班牙人为佛郎机者。佛逝国   即室利佛逝国,7—13世纪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古国。佛堂山   即今斯里兰卡南端栋德拉角。佛陀加雅   传为释迦牟尼成道处,今印度比哈尔邦加雅城南。谷城   谷城山亦称黄山,今山东平阴西南。刘邦葬项羽处。狄道   秦置狄道县,在今甘肃临洮,为陇西郡治。西晋末为狄道郡治。唐狄道郡、临州,宋熙州,均治狄道。清乾隆时改州。民国初为狄道县,后改临洮。邹   古国,本为邾,都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后迁绎(今邹县东南)。战国时为楚所并。龟兹   西域古国,在今新疆库车一带。唐于此置羁縻都督府,又为安西四镇之一。条支   西域古国,在今伊拉克境内。汉时属安息。身毒   汉时译印度为身毒。库伦   意为城圈,用作地名。即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应   在今河南鲁山东。战国秦封范雎应侯,即此地。应天   北宋以宋州为应天府,治今商丘南。明初改元集庆路为应天府,治今南京。明统辖南直隶江南各府及江北安庆等地的巡抚称应天巡抚,驻苏州。应昌   元应昌路治所,在今内蒙古克什腾旗西达来诺尔附近。庐州   隋置庐州,治合肥。明清为庐州府。庐江   汉庐江郡治舒(今安徽庐江西南)。隋废。隋唐曾以庐州为庐江郡。庐陵   汉置庐陵县,历代县治屡迁,初在今泰和西北,隋在今吉水东北,唐始以今吉安为庐陵。孙策置庐陵郡,治庐陵。隋唐曾以吉州为庐陵郡。明清为吉安府。怀庆   元有怀庆路,治河内(今河南沁阳)。明清为怀庆府。怀州   北魏置,治今河南沁阳,本野王,隋改河内。蒙古为怀孟路,元改怀庆。怀朔   北魏六镇之一,在今内蒙古固阳西南。怀荒   北魏六镇之一,在今河北张北。忻州   隋以秀容(今山西忻县)为治所,置忻州。民国废。冶城   在今南京朝天门一带,传为吴王夫差冶铸之地。沅州   唐沅州治龙标(今湖南黔阳西南黔城镇),后曾称巫州、叙州,宋熙宁中再改沅州,治卢阳(今芷江)。元为路。明清均曾为府。民国以府治为芷江县。沔州   南宋在略阳(今属陕西)置沔州(原称兴州)。元移州治到铎水(今勉县东),略阳为州之属县。明并铎水入州,又降沔州为沔县。今为勉县。沔阳   ①西汉沔阳县在今勉县东,魏晋曾为梁州治所。      ②今湖北另有一沔阳。南朝梁在这一带置沔阳郡。北周为复州。隋为沔州沔阳郡。唐为复州竟陵郡。宋为复州。元改复州路置沔阳府。明、清为州。沙丘   今河北广宗西北太平台。秦始皇死处。沙州   十六国时河西各国屡置沙州,或在敦煌,或在乐都,或在酒泉,均不久即废。南朝齐曾以阴平氐帅杨氏为沙州刺史。,唐以瓜州为西沙州,又改沙州,治敦煌(今县西)。后入吐蕃,张议潮以之归唐,后属西夏。元再为沙州。明置卫,后废。沙羡   西汉置沙羡县,在今湖北武昌县(非武汉市的武昌)西金口。晋移夏口(今武汉市武昌),后废入沙阳。沃野   北魏六镇之一,在今内蒙古五原东北乌加河北。沂州   北周置,治即丘(今山东临沂东南)。隋移临沂。清雍正时升府。民国废府,以府治为临沂县。沧州   北魏置,治饶安(今河北盐山西南)。唐移治清池(今沧州市东南)。明移治长芦,即今沧州。清中叶后不辖县。民国为沧县。今置市。汾州   北魏置,治蒲子城(今山西隰县),后移西河(今汾阳)。明清为府。民国废。汴州   北周置,治浚仪(今开封)。五代后梁升开封府。汴梁   开封的别称。元改金南京路为汴梁路。沛郡   汉改泗水郡为沛郡,治相县(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东汉为沛国。东晋又有沛郡。北齐废。汶山   西汉以汶江(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以北)为治所,建汶山郡。隋汶山郡即会州。隋又于今茂汶置文山县。会州、汶山郡及唐以后茂州,都以汶山县为治所。沪尾   台湾淡水港旧名。沪渎   “扈”即现在的簖。古时上海人民多用“扈”捕鱼,因而境内的吴淞江有沪渎之称。六朝时所指为今青浦县东北旧青浦一带的古吴淞江。东晋时在此筑垒称沪渎垒,故址在宋代坍陷江中。沈州   契丹以乐郊(今辽宁沈阳)为治所建沈州。元改沈阳路。沈黎   汉武帝以榨都(今四川汉源东北)为治所,置沈黎郡,旋废。成汉曾复置,北周废。宋州   隋置,治睢阳(今河南商丘南置郡后改宋城),曾称梁郡。唐为宋州睢阳郡。宋升应天府。郏   春秋郑地,在今河南荥阳北。公元前年晋楚战处。张掖   公元前年汉分武威郡置。后世又有甘州之名。即墨   战国齐即墨在今山东平度东南,不在今即墨。灵州   北魏置,治薄骨律镇(今宁夏灵武西南)。北周改州洽名为回乐县。隋唐为灵州灵武郡。唐为朔方节度使治所。宋属西夏。元为灵州。民国为灵武县。陆口   即蒲圻口、蒲矶口,系陆水入长江处。鲁肃、吕蒙屯兵处。陆浑   春秋陆浑戎居今河南嵩县东北一带。汉在此置陆浑县。五代时并入伊阳县。汉又有陆浑关,即在县境。阿尔泰   清光绪末所设政区,统今新疆阿勒泰地区。年改隶新疆省,为阿山道。阿力麻里   即阿力马力、阿里麻里、阿里马。元置行省,在今新疆霍城水定镇西北。阿勒楚喀   清雍正时建城,清末改为阿城县(今属黑龙江)。阿尔泰乌梁海   清乌梁海三部之一,地在今新疆阿尔泰山区。阿尔泰诺尔乌梁海   清乌梁海三部之一,地在今俄罗斯阿尔泰边区戈尔诺阿尔泰自治州。年;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其地。另一部为唐努乌梁海。陇川   明有陇川宣抚司,治陇把,即今云南陇川。陇右   古指陇山以西地区。唐有陇右道,辖六盘山以西及今新疆东部、青海东部,治鄯州(今青海乐都)。又以为方镇名,节度使亦治鄯州。安史乱后,地为吐蕃攻占。陇西   秦置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南)。曹魏移治襄武(今陇西南)。隋唐为渭州陇西郡。陈仓   秦陈仓县在今陕西宝鸡市东。隋移治今宝鸡市。年,唐改名为宝鸡。陈州   北周置,治秣陵(今河南沈丘南)。隋移治宛丘(今淮阳)。北宋末为淮宁府。金仍为陈州。清为府。民国废府,以府治为淮阳。陈郡   秦陈郡,西汉淮阳国,东汉陈国,献帝时改陈郡,均治陈县(今淮阳)。隋唐为陈州淮阳郡。陈留   秦置,在今开封东南陈留城。历代均置。年并入开封县。又西汉陈留郡,治陈留县。北魏时治浚仪,隋唐为汴州陈留郡。陈桥驿   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北,赵匡胤“黄袍加身”处。妫州   唐置妫州,在今河北张家口、怀来一带。邵陵   晋避司马昭讳,改原吴昭陵郡置,治邵陵(今湖南邵阳)。隋废。邵州   唐从潭州分出邵阳置南梁州,旋改邵州。南宋宝庆元年(年)升宝庆府。鸡笼   台湾基隆旧称。港口外的基隆屿称鸡笼山。邰   周族远祖至公刘所居地。在今陕西武功西。环庆   宋环庆路治庆州(庆阳府,今庆阳)。“环”指环州(今环县),辖今陕甘各一部。金为庆原略。青州   ①《禹贡》九州之一。      ②汉武帝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今山东东北部、河北一小部。东汉治临萏。东晋以后治今益都辖境缩小。隋唐为青州北海郡。宋青州。元为益都路。明改青州府。民国废府。青城   今四川灌县东南。本清城,唐开元中改“清”为“青”。元并入灌州。青唐   吐蕃所筑城,在今青海西宁或乐都。青溪   ①三国吴在建业城东南所开运河,从钟山西南,经今市区入秦淮河。五代以后渐淤塞。      ②年,唐改还淳县为青溪县,治今浙江淳安西淳城镇。北宋末改淳化。南宋改淳安。青龙镇   今上海市青浦县东北旧青浦,宋淳化二年(年)在此置青龙镇,地沿青龙江,江水北流入吴淞江。宋为港口,号小杭州。南宋以后衰落,青龙江亦多淤塞。奉天   ①唐德宗避难处,即今陕西乾县。      ②清初于盛京(今沈阳)设奉天府。光绪三十三年(1年)设奉天省,治奉天府。年改辽宁省。奉元   元中叶改安西路为奉元路,即今关中西安周围地区。明改西安府。奉先   唐开元时改蒲城县为奉先(奉祀玄宗父睿宗之意)。宋仍为蒲城(今属陕西)。武川   北魏六镇之一,在今内蒙古武川西南。武乡   诸葛亮封武乡侯,地在汉中东北。北魏曾置县。武州   ①南朝梁陈有武州,隋为辰州。武州以武陵(今湖南常德)而名,辰州则以辰溪得名。      ②西魏至唐在今甘肃武都一带有武州,唐末改阶州。      ③燕云十六州中的武州,治今河北宣化,晚唐始置。契丹改归化州。④辽在今山西神池等地设武州。明初废。武林   ①即今江西余干北的武陵山。      ②杭州西灵隐、天竺诸山总称,又称虎林。因而又以武林为杭州别称。武昌   ①今湖北鄂城旧名鄂县,孙权改名武昌。吴曾为都,又为武昌郡、江夏郡治所。两晋南朝都有武昌郡,以武昌县为治所,隋始废郡。南宋为寿昌军。武昌县名,至清尚存。民国先为寿昌,旋改鄂城。      ②唐后期建武昌军,设节度使,治鄂州(今武汉市武昌)。其地汉置沙羡县,隋改江夏县,至此军号武昌,县名仍旧。元改鄂州      路为武昌路,治所仍名江夏。明清为武昌府,府治亦名江夏。民国度府。武昌府治始为武昌县。今为武汉市的一部分。另设武昌县于武汉市以南的纸坊镇。武定   ①今云南武定一带,元置武定路。明为府。清中叶改武定州。      ②今山东惠民一带,明有武定州(原名乐安州)。清雍正时设府。民国废。武城   春秋鲁武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南。楚有二武城,一在信阳东北,一在南阳北,后者本属申。晋武城在今陕西华县东。汉曾于此置武城县。战国赵武城亦称东武城,在今山东武城西北,为平原君封地。南朝时,今湖北黄陂东南亦有武城,即武口城。武威   公元年,汉置武威郡及治所武威县(今甘肃民勤东北)。东汉移治姑臧(今武威)。隋唐为凉州武威郡。西夏为西凉府。元甘肃行省有永昌路,治所在今武威西北。明有凉州卫。清置武威县,即今县。武都   汉武都郡治武都(今甘肃西和东南)。东汉移治下辨道(今成县西)。西晋末,氐杨氏世有其地,以武都县西有仇池,常被称为仇池杨氏。后为北魏所有,废武都县之名。北魏所置武都郡,治石门(今武都东南),远在上述两旧郡治之南。隋唐为武州武都郡。此外,北魏在今宝鸡附近曾设武都郡,与上述武都是两个地方。武陵   汉置武陵郡,包括今湖北西南部、湘西及黔、桂各一部。治所先在义陵(今湖南溆浦南),后移临沅(今常德西)。以后郡境渐次缩小。隋改临沅县为武陵县(今常德)。隋唐朗州武陵郡,均治武陵。以后武陵为鼎州、常德路、常德府治所。民国改常德县。武遂   战国韩燕各有一武遂。韩武遂在今山西临汾西南或垣曲东南。燕武遂即今河北徐水县西遂城。析津   辽于今北京城西南置析津县,与宛平同治。并建燕京析津府,以二县为治所,辖今北京周围地区。金改为中都大兴府,以析津县为大兴县。板桥   ①今河南开封西与正阳商山道中,古时都有桥名板桥。②今山东胶县,古有镇名板桥。又昆明市东古有板桥驿。松州   唐置,治所在今四川松潘。明曾设松州、潘州二卫,旋合并为松潘卫。清为松潘厅,后改州。民国松潘县。松江   年,元改华亭府为松江府,治华亭。明清松江府治为东南都会,文化经济都很发达,今仅为上海市一属县而已。松陵   今江苏吴江在五代吴越前为松陵镇,故以松陵为别称。松漠   唐以契丹部落置松漠都督府,在今西拉木伦河及老哈河流域。杭州   秦于今杭州置钱唐县。东汉分吴、会稽为二郡后,钱唐隶吴郡。南朝陈为钱唐郡治所.隋始建杭州,统辖今杭州周围地区。隋唐杭州余杭郡均治钱唐唐改钱塘)。五代为吴越国都。南末为行在所,升临安府。元为杭州路。明清为府。民国以府洽为杭县。枋头   在今河南浚县西。东晋桓温攻燕,在此大败。林邑   即占城。刺桐   亦作桐城。泉州别称。五代末留从效于城垣周围遍植刺桐。宋元外国旅行家多称泉州为刺桐。直沽   金元称今北运河、南运河会合处为直沽,即今天津市内狮子林桥西端旧三汉口一带。直隶   直属中央之意。明以直属北京之地为北直隶,直属南京之地为南直隶(今苏、皖二省及上海市)。清以明北直隶为直隶省,南直隶为江南省。民国将直隶省长城以北地划为热河、察哈尔两特别区域。年,改直隶为河北省。苦县   春秋楚有苦县,在今河南鹿邑东。传老子为苦县人。茂州   唐茂州治汶山(今四川茂汶)。明废汶山入本州。民国为茂县。。年改置茂汶羌族自治县。苑川   即今甘肃榆中大营川,汉在川内置牧师苑。东晋时,鲜卑乞伏部居此。范阳   唐幽州范阳郡,本涿郡,天宝元年(年)改置。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又为方镇名,本为幽州节度使,天宝元年亦改为范阳。宝应元年(年)改幽州节度使,并兼卢龙节度使。又幽州本有范阳县(原涿县,唐改)。大历M年(?69年),与固安等县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砀山   ①山名,在河南永城东北,北有芒山,号为芒砀。      ②秦砀县即在上述之地,隋改砀山县。年由江苏改属安徽。秦还以砀县为治所,置砀郡,治今苏豫皖毗连地区。汉初为梁国。郁林   公元前年,汉置郁林郡,治布山(今广西桂平西故城),辖今广西大部。南朝时仅有以今桂平为中心之地。隋唐为郁州(唐郁林州)郁林郡。宋郁州治南流(今玉林)。民国以州治为郁林县。今名玉林。郁洲   传即田横岛,在今江苏连云港东云台山一带,原为海岛,清时始因涨沙与大陆相连。奄   今山东曲阜旧城东,古有赢姓奄国,为周公所灭。拂林   隋唐指东罗马帝国及其所属西亚、地中海一带。拨换城   在今新疆阿克苏。汉为姑墨国,唐初属龟兹国,唐破龟兹后,拨换属龟兹都督府。轮台   在今新疆轮台东北,原轮台国。汉灭其国,驻兵屯田。后入龟兹国。虎思斡耳朵   年耶律大石以此为西辽国都,在今吉尔吉斯坦托克马克以东楚河南岸。鸣条   传为汤伐桀的战地,在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北,一说在今河南封丘东。岭外、岭表   均指岭南地区。岭南   ①指五岭以南地区。      ②唐有岭南道,治广州,辖五岭以南地区。肃宗时又置岭南节度使。晚唐又分岭南东道、岭南西道两节度使。岭海   亦指五岭以南地区,海指南海。岭北行省   元代后期,改和林行省为岭北行省。治和林。辖境包括今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部、蒙古国、我国内蒙古、黑龙江各一部。岷州   西魏置,在今甘肃岷县一带。唐后期入吐蕃。北宋熙宁时复置岷州。南宋为西和州,改治白石(今西和)。元仍于今岷县置岷州。民国为县。明州   年;唐置明州,治郧县(今宁波南),后迁今宁波地,吴越名鄞县。南宋中叶升庆元府,元为路,明为宁波府。昆阳   今河南叶县,自战国至元初,或名昆阳,或名汝坟。元移叶县(本在昆阳西南)于此。昆吾   夏朝己姓部落,在今河南许昌东,为商汤所灭。昆明   唐昆明指今四川盐源,入南诏后仍有昆明城之名。元始于今昆明置昆明县,为中庆路治所。明清至今均为云南省会。年分设昆明市、昆明县,今并为昆明市。昆陵都护府   唐显庆时以西突厥东部地置,辖境在今巴尔喀什湖以东至新疆准噶尔盆地及伊犁河一带。昌平   孔子生昌平乡陬邑。昌平在今曲阜东南。昌邑   今山东巨野东南,秦置县,南朝宋废,隋一度复置。两汉为山阳国、昌邑国、山阳郡、兖州治所。昌国   ①今山东淄博市东南,古有昌国。燕封乐毅昌国君,即以所占齐邑为封地。汉于此置县。南朝宋改置昌国县于临朐(今属山东)。隋恢复临朐原名。      ②今浙江定海,宋置昌国县,明置卫,旋废昌国县,迁卫至象山县东南,清废。昌黎   自曹魏至隋初,以昌黎(今辽东义县)为中心,在辽河以西,有昌黎郡。今河北昌黎县隋唐在卢龙县境内。辽置广宁县,为营州治所;金为昌黎县。昌南镇   景德镇原名,又称新平镇。易州   隋改南营州为易州,置易县(今属河北)为州治。民国废州,以州治为易县。忠州   唐改临州为忠州,治临江(今四川忠县)。南宋末为咸淳府。元仍为忠州。民国废州,以州治为忠县。固原   明清固原州,明九边之一的固原,均治今宁夏固原。图伯特   清初文献对西藏及其附近地区的称呼。外语称西藏,多据此译音,如英语Tibet。牧野   在今河南淇县西南。商国都在今安阳,纣常居朝歌(一说纣父帝乙迁都,一说为离宫),故战地在其附近。和龙   原名龙城。前燕慕容鲩改名,在今辽宁朝阳。和州   ①北齐至清有和州,治历阳,即今安徽和县。②高昌城常误作和州、火州。和林   即喀拉和林,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上游东岸哈尔和林。蒙古窝阔台汗建都于此。制   春秋初年,郑取自东虢。在今荥阳东北。邾   即邹,古国名。楚灭邾,迁其君于今湖北黄冈,遂称其地为邾。秦在此设邾县,东晋末废,岳州   本巴州,治巴陵(今湖南岳阳)。隋平陈后为岳州。岳阳   晋置巴陵县,至清末改。民国始以清岳州府治为岳阳县。今置岳阳市、岳阳县。又古以太岳山以南地为岳阳。卑沙   古高丽城,在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邰阳   即合阳。在今陕西合阳东南,战国与汉有此地名。采桑   在今山西吉县西,春秋时即有此黄河渡口。受降城   汉武帝时所筑,在今内蒙古巴彦淖尔盟狼山西北。唐所筑见“三受降城”条。金华   元末,朱元璋取婺州路,改为宁越府,旋改金华府,治金华(今属浙江)。民国废府。金州   ①西魏在汉中所置金州,治西城(今安康)。明万历时改兴安。②明金州卫在今辽宁金县。金谷   晋石崇于洛阳筑金谷园。五代苏州亦有金谷园(见“苏州”条)。金城   今甘肃兰州,古称金城。汉置金城县,在今兰州西北;又宜金城郡,治允吾(今永靖西北),辖境除今甘肃兰州以西,兼有青海一部分。汉末以后西境逐渐缩小。前凉移郡治于子城,即今兰州地。隋唐为兰州金城郡。曾属吐蕃。宋元丰年间再置兰州。明一度降为县。清设兰州府,以府治为皋兰县。金陵   楚灭越后置邑名金陵。五代吴升异州为金陵府,南唐为江宁府,以后金陵为南京的别称。唐人亦称今镇江为金陵。金匮   清雍正二年(年)分无锡置金匮县。民国仍并入无锡。金阊   苏州的别称。旧时阊门外有金阊亭。金堤   西汉东郡、魏郡、平原郡黄河石堤号为金堤。东汉亦有金堤之名。今存古金堤在河南汲县、滑县,经濮阳、范县、山东寿张,至张秋镇,传为宋代所筑,亦有即东汉王景所修金堤之说。金微   唐羁縻都督府名,在今蒙古国肯特省一带。金源   女真语谓“金”为“按出虎”。金以按出虎水(今哈尔滨东南阿什河)发源于会宁府,称为“金源”。金满   汉在车师后部建城名金满,即唐庭州治所所在。金田村   在广西桂平北部;今有太平天国金田起义陈列馆。金墉城   曹魏在洛阳城西北角所筑小城。肤施   自战国魏至东汉,肤施在今陕西榆林东南,秦汉为上郡治所。自隋至民国,肤施即今延安,但宋庆历以前,县治在今延安东北延河东,庆历间移治今市。肤施改名延安在年。

阴、阳宅与企业布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nchunzx.com/hcjj/15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