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们江报社」可快速   地处东北亚“金三角”,有着“雁鸣闻三国,虎啸惊三疆”美誉的珲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口岸城市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的建设,珲春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惠政策凸显,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人旅游、购物、创业与生活的首选之地。据珲春外国人才服务中心数据显示,常住珲春的外国人(含企业劳务)共计人,而年1至9月通过珲春口岸出入境的外国人高达人次。除了旅游观光外,有很大一部分外国人选择留在珲春,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居住在珲春的外国人,看看这些“老外们”都是如何在珲春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英语外教:提升中国孩子的英语水平

  初见安冬时,觉得他并不高大,瘦小的个子跟想象中的美国NBA球员有些不一样,中等身材的他带着一幅眼镜,黝黑的脸上露出真诚的笑容,一口洁白的牙齿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任职于珲春市博宇外语学校的安冬,来珲春还不到半年。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并未曾专门学过中文的他,其实汉语说的“贼溜”。

  上个世纪70年代,出生在乌干达的安冬,从小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语言天赋。小时候,别人还在“玩家家堆泥人”的时候,安冬就特别喜欢看小画书,听爸爸妈妈讲故事,每晚都要听故事才睡觉。后来,家庭又新增添了2个弟弟与1个妹妹,安冬成为兄弟姐妹中的大哥。长大后的安冬,开始担负起照顾弟弟与妹妹的重任,所以由原来听故事,变成了现在的讲故事,语言的组织性、思维的逻辑性就从那时开始奠基,也为日后从事语言教学打下了重要基础。

  在高考时,面临人生最重要的选择时,安冬听从了父母的建议,选择了当时热门的IT专业,一学就是几年。毕业后,供职于一家美国著名的IT企业。工作了几年后,原本拿着高薪的他毅然辞职,以一颗燥动的心开始游历于世界的各大城市……

  年,安冬的妈妈有位中国朋友,在沈阳航空学院任职。经妈妈介绍,安冬首次来到了中国,他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先后在沈阳、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任英语外教。今年5月份,还在辽宁本溪任教的安冬,经朋友介绍,初次来到珲春旅游

  第一次来到珲春的安冬,一下车就被珲春的美景与美食吸引住了。“我特别喜欢吃珲春的串儿,这可真是世间少有的美味。”在采访中,安冬说自己去了很多大城市,也尝过很多美食,但这种烤串味道还真是少见。后来他就辞掉了在本溪任教工作,朋友介绍他来到博宇外语学校任外教。

  生活中的安冬,其实是一个动静皆宜的“大男孩”,他下课后,与学生一起探讨中国功夫和NBA球员;但私下里,还很喜欢看书阅读。当记者问及他怎么学会中文时,他告诉记者,中文全凭自学,“我中国朋友多嘛,今天你教我几句,明天他教我几句,你也知道我的语言天赋不错,一来二去就学了不少,正常交往交流不成问题。”在博宇任外教的他,与同学们关系处得不错,因为他是黑皮肤,所以学生们都觉得很新奇,也愿意与他做朋友。相互之间的关系拉近后,学习起来也很轻松,他在上课时,全程用英语,“给同学们打造一个全程英语对话的环境与氛围很重要。这就是美国与中国教学的区别。”在记者问道美式教育与中式教育有何不同时,安冬谈了自己的看法,“中国人特别注重考试成绩,所以要求孩子加班、补课,从而扼杀了孩子应有的天真和童趣,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而美国的孩子上完学后,回家就是玩,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大人不会逼他们。”

  相对于中国别的城市,安冬更喜欢珲春。“我来珲春,一是喜欢珲春,生活节奏适宜,工作压力不大,不堵车空气好,市民素质高,街道干净等,二是主要想帮助珲春的孩子提升英语水平,其实珲春的孩子很聪明,但因为你们国家的应试教育机制要求孩子必须学好英语,所以孩子们也很用功,但有时候技巧不够,导致事倍功半。”在谈论以后的打算时,安冬表示,将会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会长住珲春,因为他帮助珲春孩子提高英语成绩的愿望才刚刚开始。

  酒吧歌手:用快乐的歌声感染身边的人

  富有磁性的嗓音,震耳欲聋的音响,异域风情的表演,菲律宾歌手史蒂夫在台上尽情摇滚,而妻子维尔曼来到台下,与观众唱歌互动,让坐在台下的观众都拍红了巴掌,有的甚至起身走到舞池中央,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在珲春市他任职的酒吧里,记者对其进行了采访。

  与安冬单身独来珲春不一样的是,陪同史蒂夫同来珲春的,还有他的第四任妻子维尔曼。记者就史蒂夫的婚姻,开始了“八卦”采访。据不惑之年的史蒂夫介绍,自己有6个子女,2个男孩和4个女孩,因为在菲律宾时,身为歌手的他,常年在各大城市驻唱,生活与收入的不稳定性,加上常年不能陪在妻儿身边,导致与前几任妻子冲突不断,最终劳燕纷飞。而陪伴史蒂夫前来珲春的这位美丽妻子维尔曼,也是菲律宾人。在史蒂夫演唱现场,维尔曼献上鲜花,才子佳人似的邂逅成就了这段美丽的姻缘。

  年,29岁的史蒂夫从菲律宾出发,来到了自己向往已久的神秘国度——中国。并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地驻唱。年来到珲春,一眼望见大街小巷的俄罗斯人,“外国人的天堂”这一印象,让他找到了“家”的感觉。

  接下来的时间里,他走遍了珲春大大小小的角落,遇到的一些好心人指路,一些热心朋友的招待,甚至还结识了一大批珲春本地的歌迷们。经朋友介绍,在俄罗斯人经常光顾的酒吧里开始了自己长达数年的驻唱生涯。

  不太会汉语的史蒂夫,凭借着别人教会的几句简单汉语,与人沟通时显得很费劲。朋友又推荐了一款中文与外文相互实时翻译的手机软件——“外语翻译家”。为了学会这个软件,史蒂夫手拿一个词本,有时候一边记录一边翻译,慢慢学习的中文也多了起来。但大多数表达时,都要连比划带翻译的,给记者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当聊起菲律宾风土人情时,他比划着菲律宾男人可以一夫多妻,“只要钱到位了,刚才嘴上还叽叽咕咕的女人,马上就不说话了。”只见他动嘴“咕咕”的自个儿说不停,突然说到“不说话了”时,右手大拇指与食指比划着一个数钱的动作后,立即又转过脸去用手遮住嘴的那个动作神韵,惹得在场人捧腹大笑。

  “我来珲春,主要就是来传递快乐的,我们歌手就用歌声来表达快乐,希望你们也跟着我的节奏,大家一起来摇摆……”站在演艺台上的史蒂夫,跟记者采访时有些语不达意的史蒂夫完全是两个人,站在台上的他热情洋溢,活力四射,一边手捧电吉它,弹唱着歌曲,一边不忘做着各种搞笑的小动作,台下的观众也受此感染,有的端起酒杯频频举杯,有的也坐在沙发上手舞足蹈……

  已8年未曾回过故乡的史蒂夫,已把珲春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珲春的外国人很多,不光有黄色人,还有白色人,甚至还有黑人呢。你走在大街上,都能感觉到扑面而来的‘国际范儿’。我觉得这里的物价很便宜,房价也不贵,关键是冬天不太冷,夏天不太热,可以用四季如春来形容,所以我特别喜欢珲春。”除了喜欢珲春外,他还对珲春美食很感兴趣,对孟岭苹果、朝族酱汤、狗肉馆、珲春大串,也是脱口而出,特别提到珲春的大串,“比起我在上海吃的那个串来说,那简单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最主要的是串够大,我这么大人,也就吃十来串就饱了,而我在上海,差不多吃了50串……”

  史蒂夫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有人教他好好学汉语。他想留在珲春,与珲春的朋友面对面地进行汉语交流,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即使有一天我离开了珲春,我也会一路宣传珲春,颂扬珲春,歌唱珲春,让更多的外国人走进珲春,了解珲春……”在结束采访时,史蒂夫的一番话,道出了自己对珲春有着深厚的感情!

  外服接待:希望外国人能在珲春生活好

  在采访的这么多外国人中间,其实玛琳娜算是一个特例,她既是俄罗斯人,也算是珲春人。因为早在年,玛琳娜就已经是珲春媳妇了。记者就玛琳娜的跨国婚姻开始了采访……

  土生土长的珲春小伙王海,初中毕业后,就到俄罗斯的一个技工学校读书,毕业后,一边打工一边学习俄语,5年后,回到家乡珲春,供职于一家旅行社。年,旅行社接到一单生意,帮助俄罗斯商人采购钢材,结果王海去接头时发现俄罗斯商人却是一个双十年华的美丽姑娘玛琳娜,因为业务需要,玛琳娜在珲春逗留了3天。那3天,只要做的事涉及到采购业务,王海都会陪伴在玛琳娜身边,帮她解决问题。几天接触下来,王海得知,玛琳娜曾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留学,而且还是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的经济学硕士。玛琳娜不仅漂亮、有文化,还特别聪明、知性,这让王海对玛琳娜的好感倍增。

  玛琳娜回国后,因为业务需要,一直与王海保持联络,慢慢地,两人成了好朋友。再次见到玛琳娜是在俄罗斯,王海带中国的旅游团去俄罗斯旅游。“我到了俄罗斯,安排好客人后发现,宾馆房间紧张,没有了我的住处。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玛琳娜,就请她帮忙找个宾馆。”玛琳娜接到王海的电话后,热情地帮他联系了一家宾馆。翌日,为了答谢玛琳娜,王海约玛琳娜喝咖啡聊天,两人暗生情愫,相见恨晚。

  年12月初,王海带着一颗火热的心,来到俄罗斯玛琳娜家时,与玛琳娜的家人打了一声招呼后,他对玛琳娜的父母开门见山地说:“我很喜欢玛琳娜,我想娶她做我的妻子,希望你们同意。”两位老人觉得紧张又诚恳的王海十分可爱,于是答应了他的请求,并用俄罗斯专门招待贵客的水晶餐具热情地款待了他。当年底,两位热恋中的异国男女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在珲春生活了这么久,对珲春也有着深厚的感情,随着中俄经贸交流密度加大,越来越多的俄罗斯游客来珲旅游,工作甚至定居。为了解决俄友人在珲遇到的各种难题,珲春成立了国际人才服务中心(简称外服中心)。因玛琳娜对珲春与俄罗斯都很熟悉,9月底,经举荐考核,玛琳娜成为外服中心一名工作人员,主要负责接待俄罗斯人在珲期间遇到的难题。“我本人很喜欢珲春,也非常愿意为来珲的俄罗斯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希望他们能在珲春期间过得愉快。”据她介绍,现在每天都接待两三伙俄罗斯人,从帮助俄罗斯人解决诸如缴费、办签证等小事开始,大到引导外籍投资商看地建厂等,事无巨细为其分忧解难,得到来珲俄罗斯人的高度赞赏。

  玛琳娜表示,随着珲春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这个极具魅力的城市将会迎来更多的外国游客,她将尽全力做好翻译、咨询和宣传等工作,让更多的外国人知道、了解珲春。

  “瓷娃”成长:从不会说到汉语顶呱呱

  初次见到瓦奈萨时,感觉就像电视里的瓷娃娃,长长的小辫子,白嫩嫩的脸庞上镶嵌着一双湛蓝的大眼睛,眨巴着双眼下,有着一个笔挺的鼻梁,鲜红的樱桃小嘴里包裹着两排洁白而整齐的小贝齿,简直可爱极了。

  “老师,我可想你了!”珲春市第二实验小学校五年十班的班主任张心心老师,对瓦奈萨进校第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放了一个暑假,孩子们回到学校都可开心了,见到张老师后,瓦奈萨连走带跑上前就抱着张老师说了这句话。

  记者在张老师的引导下,见到了这位可爱的小美女,发现并没有一般小孩子那样的怯场,而是很大方的说了一句“您好!”一口纯正的普通话,如果不是看见她说,还真不敢相信就是面前这位外国小姑娘说的。

  记者简单地和老师与瓦奈萨聊了几句,就听上课铃声响起,瓦奈萨离开时还不忘说声“再见”,胖乎乎的小手摇摆着,真是让人喜欢。老师介绍,这节课是音乐课,记者随同老师站在窗外往里看,发现音乐老师正在一旁拉手风琴,而瓦奈萨与几个小朋友就在前面边唱边跳,表现积极。

  来到老师办公室里,记者看到,老师正在批改作业,记者与老师聊起了这位小美女的学习情况,“你看,这就是瓦奈萨的作文本,写的汉字,比一般的中国学生还认真呢,一笔一划的,很漂亮,我们当老师的都喜欢她。”翻开瓦奈萨作文本看到,果真如老师所言,工工整整的汉字,连写作文的语言措辞也很标准。“瓦奈萨刚来的时候一句汉语都不会说,父母也都不会,还是带着翻译来的。千里迢迢来到中国求知学习,本着为其负责的态度,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经常与她交流,刚开始的时候手势辅助语言,慢慢地引导她掌握汉字拼音。”据张老师介绍,瓦奈萨自己非常聪明,并且还特别用功,别人教的,她不懂时就记下来,再来问老师,直到自己搞懂为止。学习了大半年,终于可以正常用中文交流了,没想到,她最先会说的竟然是“老师好!”在记者采访她时,为什么会最先学会说老师好,她说觉得老师很辛苦,为了她付出了很多,所以她最先学会了老师好,就是要表达对老师的感谢之情。“你说这样的孩子,谁不喜欢?现在啊,我们瓦奈萨的成绩特别好,一般都在90分以上,她还有个正在珲春念三年级的妹妹,瓦奈萨还经常教妹妹学习,给她听写和讲作文呢。她现在不光是我们班里的明星,也是好多学生家长心里的明星呢,经常有家长拿她的事迹教育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班主任张心心老师边翻着瓦奈萨被批注为“优”的作文本边说到。

  从一年级来到珲春一句汉语都不会说,到现在五年级成绩优秀的瓦奈萨,除了天资聪颖以外和老师同学的帮助,也离不开自己的努力。每年除在校正常学习外,寒暑假,瓦奈萨都要回到俄罗斯老家,因为两国学校放假的时间不一样,所以瓦奈萨每年利用中国的假期,回到俄罗斯后还能在那边的学校上一个月的学。“我喜欢中国,特别喜欢珲春,小朋友们也爱跟我一起玩。”在采访中,瓦奈萨的汉语说得非常标准,表达也很清楚。

  爱学习的她,也爱看课外书,既能帮助她开发大脑,还能提高她的汉语阅读能力。每年寒暑假,她都从俄罗斯带回一大包课外书,与同学们分享,而同学们也非常愿意与瓦奈萨做朋友,玩游戏。“都是小伙伴,没有国界之分,你看他们在一起玩得多开心啊!”张老师指着那正与同学们玩得快乐的瓦奈萨说道,“现在她跟同学们关系可融洽了,大家都非常喜欢这个汉语说得好,长得又可爱的俄罗斯洋娃娃。”

  爱心创业:让更多的残障人士自食其力

  只要你是一个“糕点控”,当你走进珲春的大小超市里,都会看到几款造型好看、包装精美、香气扑鼻的西式糕点。你千万不要以为是从外国进口来的,其实这些让人垂涎欲滴的糕点,都是在珲春出产的,而且是出自于一个叫柳迪波拉贞的美籍韩国人的手艺。

  走进柳迪波拉贞夫妇在珲春开办的“荣光”面包厂,一股蛋糕香味迎面袭来,女主人柳迪波拉贞正在制作韩式蛋糕。只见她娴熟的稀释面粉、分离蛋清、融化黄油、添加色素、调配比例、倒入模具、加温烤焙……一系列专业的制作,在她的手上是那般的娴熟,不一会儿,一个还冒着热气的蛋糕就出炉了。

  曾在韩国著名的西点学校学习过面包制作技术的柳迪波拉贞,与丈夫一起早在10多年前,就来到中国珲春。夫妻俩最初是想在珲春开办一家职业技术学校,专门招收残障人员学习面包制作技术,学成后可以在社会就业,自食其力。可是,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的职业技术学校最终没能办成。并不甘心的她,经人介绍来到了珲春市特教学校,做起了部分残障孩子的西点老师。

  在教第一批17名残障学生时,有的同学听不见,有的同学理解慢,有的同学总是配比不对,不是多就是少,但柳迪波拉贞依旧耐心地指导和传授。在她的教授下,这批学生都能独立制作糕点了,也就是毕业了。可当她再次来到学校时,发现已毕业的这批学生,依旧还在学校。原来这些学有所成的孩子们没有工厂雇佣,学了等于白学,“绝不能让这些孩子为此丧失生活信心”。

  怎么办?思来想去,柳迪波拉贞与丈夫商量,两口子干脆自己办一家面包厂,把这些残障孩子全部录用,让他们找回生活的信心。年8月15日,“荣光”面包厂开张营业。由于在原材料的采购和制作技术上精益求精,高品位、高质量的面包和蛋糕很快打开了珲春市场,一时间,珲春的大小超市货架上,都摆放上了来自“荣光”面包厂的各式糕点和面包。学校、商店和商场的订购网点也遍布珲春。面对取得的如此佳绩,柳迪波拉贞骄傲地对记者说,“我很欣慰,面包的畅销,不仅给我带来了效益,更重要的是,我的学生们能够学有所长,自食其力,为家人和社会都减少了负担,孩子们也非常高兴。”在面包店里,记者现场采访了一名聋哑的小姑娘,在她的比划中,经柳迪波拉贞“翻译”得知,“我非常高兴能在这里工作,在这里我找到了自身的价值,既学到了技术,也结识了一帮好的兄弟姐妹,感谢老师给我重生的机会。我以后也要以老师为榜样,开一家属于自己的面包店。”

  对于珲春,现年68岁的柳迪波拉贞表示,除了俄罗斯外,她一生在珲春呆的时间最长,现在她不仅在珲春买了住房,而且还开了一家咖啡厅,平时忙忙碌碌,可感觉生活很充实。珲春的环境让他们生活得很惬意,夫妻俩也很喜欢珲春。随着年纪的增大,现在大多数时间,柳迪波拉贞女士都是作技术指导,而让这些年轻的学生们来具体操作,既是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最主要的是帮助他们建立起生活的信心,“虽然我年纪大了,但我的心态并没有老,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不改初衷,用我们的爱来帮助那些残障孩子,给他们一种鼓舞和激励,让他们自食其力,拥有更大的人生舞台。”









































鍖椾含鐧界櫆椋庡摢瀹跺尰闄㈢湅鏈濂?
鍚堣偉娌荤枟鐧界櫆椋庡尰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nchunzx.com/hcxw/2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