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办起一个战地纪念馆,他让我们铭记一段屈辱的历史

 如果把中国的地图比作雄鸡,那么珲春防川就是“鸡喙”所在。在这片三国交界的土地上,74年前发生了一场影响二战走向的战争。7年前,为了纪念这场战争,有一个人在这里开办了战地纪念馆。现在,每年平均有3万名游客在这里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一个民间人士为何要建战地纪念馆?近日,记者走进珲春防川的刘丛志和他开办的个人战地纪念馆,听老刘讲述那场远去的战争,和他弃商开办战地纪念馆的故事

偶然间得知 

自家屋后的界山是战斗遗址   刘丛志是吉林市人,今年51岁。年轻时,他曾在吉林市钟表厂工作,还曾到珲春搞过推销。改革开放后,老刘下海经商挣了些钱。年,珲春第一轮大开发,老刘认为珲春防川这个旅游景点很有商机,就来到防川村购买了一块地皮,盖了一排平房,开起了饭店。   此后的13年里,他一直都是饭店的经理。他也不知道他家屋后的那座不起眼的界山叫张鼓峰,是一处著名的战斗遗址。“后来,我听防川村里的老人说起,这是当年日军和苏军的战场,村民曾经在山上捡到过军队用的酒瓶。”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刘丛志从那时就开始上山寻找这些战斗遗物。很快,他在山上的沙堆里找到了很多日军的酒瓶,还有成筐的弹片。从那以后,刘丛志就像着了迷,很多时间都上山搜寻这些东西。   如今,他纪念馆的展柜里除了“一千九百三十八块弹片”,还有日军军刀、苏军头盔、各种炮弹、坦克操纵杆、军用酒瓶、日军的铁制浴缸、苏军大铁炉子、军官证等多个种类、数千件物品,还有数百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其中,有一枚刻有苏军士兵名字的军用饭勺,就连在俄罗斯纪念这场战斗而建的哈桑湖纪念馆内都非常罕见。   这些东西并不全是老刘自己从山里找来的:一把已经没刃的日军军刀,是他用两瓶茅台酒换的;一枚碎裂的铅弹是他从一个放羊老人那用元现金和10桶白酒换的;一把工兵用的小铁斧子是他用3套运动服换的;一套苏军头盔、子弹等物品是他从村民手里花元买的……多年来,搜集这些战斗遗物,老刘也记不清到底花了多少钱。惊人的决定关掉饭店开办起战地纪念馆   年,老刘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饭店关门,开办战地纪念馆。他家的饭店从此更名为“张鼓峰事件战地纪念馆”,他从经理变成了馆长。   据史料记载,年7月末8月初,日、苏两国军队在中、苏、朝三国交界处的中国防川张鼓峰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军事冲突,史称张鼓峰事件。   自从年“九·一八”事变,日军占领我国东北全境后,又悍然发动“七·七”事变,侵吞了我国华北和华中地区。张鼓峰事件爆发时,日军已占领大半个中国。此时,日本海军主张“南进”太平洋,日本陆军则主张“北进”苏联。为此,日军决定偷袭张鼓峰,对苏军实力进行军事试探。   经过13天的战斗,苏军最后凭借优于日军的武器装备和作战能力,夺回了张鼓峰。经过张鼓峰事件和第二年的“诺门罕之战”的两次失败,日军最后放弃了“北进”的企图。   刘丛志说,如果日军在这场战争中胜利,就会北进。那样的话,苏联就会面临西对德国、东对日本两线作战的局面,二战历史将有可能被改写。同时,张鼓峰事件爆发时,日军主力正在发动武汉作战,无力扩大对苏作战。因此,日军张鼓峰作战的失败,也缘于中国抗日军队的牵制。   除此之外,张鼓峰事件另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它中断了中国图们江出海权。据珲春县志记载:“这次战后,苏军夺回张鼓峰后,将控制地带推进到图们江边,日军为防止苏军渡江,在图们江上立桩堵江,封锁图们江航道,从此中国利用图们江航道的出海活动被迫中断。”

艰难的筹办倾家荡产投资多万   让老刘下定决心开办纪念馆的是游客。“每当看到很多中国游客到防川游玩,兴高采烈地打着胜利的手势,微笑地照相留念,我心里就不是滋味儿。”老刘说,这里本来是一块丧疆失土之地,很多游客都因为对历史的不了解,而只当做一个景点游玩。“这是悲哀、是耻辱,我应该给他们补这一课!”他下定决心开办纪念馆。   开馆前四年,虽然票价只有每人10元钱,可来参观的人却寥寥无几,一年的收入才只有几千元,入不敷出。老刘每天在向游客讲述那场日苏战争时,他的内心也在经历着自己的另一场战争。   延边图们江文化研究人员陈琦很了解刘丛志,他说:“头三年他倾家荡产,几乎连饭都吃不上,别人都说他是傻子。”陈琦说,刘丛志的脾气还很执拗,从不搞关系,不做广告,走了很多“弯路”。“为了这个纪念馆,老刘把心都操碎了,头发也早早地全白了。”   这些年,刘丛志不仅拿出了多年下海的积蓄,还抵押贷款欠了不少外债,累计投资达多万元。“后悔过,想过放弃。”老刘坦诚地说,矛盾时,他也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叛离当初来珲春淘金的梦想,做这种得不偿失的事?虽连年赔钱,但老刘还始终坚持他最初制定的原则:“老人、学生全部免票。”   9年,惨淡经营的纪念馆终于时来运转,珲春防川风景区入选“吉林八景”,老刘的战地纪念馆为防川入选“吉林八景”的评选起到不小作用,专家组考察后评价说:“这里是永远难忘的心灵记忆。”最大的愿望免收门票做纯粹的公益事业   此后,老刘的纪念馆接待了很多国家和省州领导及文化名人,全国各地的游客、学生、军人也接踵而来。甚至日本和苏联二战时的老兵也从国外赶来参观,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还为他颁发了荣誉证书。一位八旬高龄的日本老人还曾两次来到他的纪念馆,给他送来了“张鼓峰事件”的书籍和珍贵照片……   年,老刘的纪念馆被评为“珲春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年,被评为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年,他的纪念馆被珲春市列入防川旅游景点。   珲春市党校校长吴维富说:“他讲得太好了,很多专家学者听后都赞叹不已。听说他曾经是生意人,大家都不信。”吴维富说,这个纪念馆对于解读珲春边关的荣辱历史和开发开放的大好前景,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填补了珲春的空白。   近年来,到老刘纪念馆参观的游客年均约3万人,累计已突破15万人。老刘很感激珲春市政府在多方面给予的政策支持。虽然纪念馆见了回头钱,但老刘却不想继续这种收门票过日子的生活。“我不想一个带有公益性教育意义的地方,来了就管人要钱。”   不收门票怎么养活自己?老刘已经有了办法:靠租赁商店来养活纪念馆。今年上半年,老刘借钱在原来的纪念馆门前加盖了一个铝合金保温板房。屋子一侧租了出去,开了一个旅游纪念品商店。老刘眼里闪着喜悦:“三年后,靠出租这个商店我差不多就能还上外债了,到那时,我就可以不收门票了……要是国家对民办纪念馆有政策支持,我现在就能免票。”   在老刘看来,只有把自己的纪念馆变成纯粹的公益事业,那才是他个人战争的真正胜利,也是他最大的快乐。莫大的鼓励游客留言至今已有整整五本   今年,老刘的纪念馆从原来的平米扩建到了平米。老伴孙美琪主动帮他从娘家那里借来了15万元。“儿女和老伴开始不支持,但现在都转变了态度。”老刘说,除了家人,游客也给了他莫大的鼓励。   开馆七年来,很多外来游客参观后都感动地留言鼓励他,到现在,留言已经有整整五大本。曾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八旬老兵邢踪留言:“观张鼓峰展览馆后,告诉中国人,要自立、自强,永远牢记历史教训,为实现强大的中国而奋斗!”广州市民张慧玲等三位女士到馆参观深受感动,捐款元并留言:“莫忘国耻,振兴中华,谢谢刘馆长默默奉献,为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历史课。”台湾在美国定居华人刘智杰观展后捐款元并留言:“有志者,事竟成。”北大学生贾莉留言:“望江水,忆往昔,救国、爱国、兴国。”并为展馆捐款元;延吉市小学生王钰涵留言:“落后要挨打,积弱便受欺!”日本友人西村悦雄先生留言:“不忘历史,面向未来。”……每当老刘累了,懈怠了,就看看这些留言,顿时就有了力量。   年,吉林省长白山文化研究会等组织来到防川,在刘丛志的纪念馆举行了纪念恢复图们江通海试航20周年活动。时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吉林省长白山文化研究会会长张福有在这次活动上写下了“开边通海”的寄语。这个寄语被刻成石碑屹立在张鼓峰战地纪念馆前,见证着历史,也激励着刘丛志。   如今,静静的图们江水仍在老刘家门前蜿蜒流过,奔向日本海,无声地见证着图们江的历史。江边的老刘和他的纪念馆,仍在向人们讲述着那场战争,那些故事,那段历史。   让我们记住历史,也记住老刘。

……转自《掌上延边》

(信息来源网络,仅供参考,欢迎众网友提供信息和纠错)

珲春







































用打车软件的小心有用户3小时内被盗刷4
官方回应商洛要建核电厂是假消息请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nchunzx.com/hcxw/2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