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在重庆。

今年是中国现代文学著名作家,从珲春走出的文学骆宾基先生诞辰周年。为纪念和缅怀骆宾基先生光辉的一生,11月15日,珲春市举行了骆宾基雕像揭幕仪式,以此来寄托家乡人民对骆宾基先生的敬仰之情。

从抗战初年开始走上文坛的骆宾基先生,一生中颠沛流离历经波折,甚至进过国民党的深牢大狱。面对时代的变幻和人生的挫折,这位从白山黑水走出的汉子,凭借着一身铮铮铁骨和一颗赤子之心,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

日前,延边州作协副主席郑风淑和延边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主任、博士生导师温兆海,在骆宾基先生雕像前为记者讲述了骆宾基生前的故事。

年秋于杭州。

骆宾基的珲春记忆

骆宾基原名张璞君,年农历正月廿日生于吉林珲春县。他的一生植根于这片热土,创作出大量富有生命气息和时代特征的文艺作品,向外人展示了东北边陲小城珲春的美丽和神秘。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家乡这片热土的思念与理解,充满了对日寇铁蹄下艰难度日的父老乡亲的牵挂与同情。他的文学激情和他对珲春以及珲春人的热情,让所有读过他作品的人都为之动容。

父亲张青山是山东平度县张舍乡廉家村一个贫苦农户的后代。光绪年间,20岁的张青山应招到“关外”筑中东铁路,后来就留在海参崴做生意。先是在珲春走乡串镇贩潍县绸,接着开了一家茶铺,渐渐地成了一个小有资产的商人。年近四十时娶了外村一个俊俏而又精明的农家女做“二房”。迎亲那天,新娘子下了喜轿,一眼瞥见人丛中有个髻上插着“福”字的主妇模样的人,猛地悟到自己是被骗“做小”了,顿时气迷心窍,晕了过去……这性烈好强的新娘便是骆宾基的母亲金氏。

骆宾基开始记事儿时,父亲已经破产,只能靠变卖存货和铺面勉强维生。母亲终年为人做针线活儿,一心想攒上一笔“私房钱”,日后好供儿子上学。年幼的骆宾基性格敏感内向,他常常带上心爱的俄罗斯纯种猎狗奔跑在珲春寒冬冰封的河谷或是夏日旷野的青纱帐里。广袤、雄浑而又生机勃勃的黑土地,绵延在骆宾基的精神底部,成为他后来文学创作的内在背景。

13岁那年,骆宾基插班县立高小读书。从这时起,他知道了什么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信任;什么是“五四”“五卅”;什么是“中国共产党”和“宁汉分家”。第二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当老师为同学们讲了都德的作品《最后的一课》后,教室内一片沉寂。骆宾基抑制不住内心愤怒:“从此真要做亡国奴了吗?不,不能这样!”年幼的他开始为祖国的命运而忧虑。

年,带着家中唯一的一条俄国毛毯和母亲给的一笔费用,骆宾基转去北平读书。因错过了报名时间,大约有一年半光景,他住在沙滩附近的一所公寓里,每天去“北大”或中国大学旁听,去国立北平图书馆看书。渐渐地,他发现自己对于列夫·托尔斯泰和狄更斯等作家所写的童年回忆以及契诃夫的小说具有浓厚兴趣。这些作品诱发了他的写作欲望。

骆宾基代表作自传体长篇小说《幼年》。

致信鲁迅和茅盾

年暑假,骆宾基赴哈尔滨进修俄语,在那里他幸运地结识了一些过着清贫生活但却富于理想的左翼文艺青年。当时任《大北画刊》编辑的中共地下党员金剑啸告诉他:东北籍作家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和萧红的《生死场》已在鲁迅扶持下作为“奴隶丛书”出版了。从这时起,一个以革命文艺为毕生事业的念头,在年轻的骆宾基的心头萌发了。

年4月,他循着“二萧”的足迹奔赴上海,在法租界汶林路的一处亭子间里住下。年7、8、9三个月鲁迅日记上都载有“得张依吾信”。“得依吾信”,寄信人就是骆宾基。长篇小说《边陲线上》刚写完前两章,他就迫不及待地寄给了鲁迅。遗憾的是,那时鲁迅已重病在身,回信说:体力不支,一时恐难看稿;况且既是长篇,仅凭开端也无以观其全貌……骆宾基怀着黯然的心境信告鲁迅:退稿已经收到,请勿悬念,祝愿先生早日痊愈……不料,转年10月,长篇即将煞尾,骆宾基却得知了鲁迅长逝的噩耗!霎时,他几乎被悲痛与失望所吞没了……过了些日子,他终于又鼓足勇气致信茅盾并很快收到了复信。茅盾答应为之看稿,信上说,从《边陲线上》的“氛围气儿”看得出年轻作者的笔力和未来。经茅盾推荐,巴人任主编的上海天马书店准备出版《边陲线上》。然而,不久“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天马书店被炸,幸运的是书稿被巴人保存了下来。直到年11月,这部反映东北抗日义勇军斗争的长篇《边陲线上》,才由巴金任主编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与读者见了面。

“八·一三”炮声一响,骆宾基立刻到上海“文艺界抗敌协会”请缨。他先是参加了“青年防护团”,不分昼夜地抢救和运送伤员,后来又参加了一支准备开赴敌后打游击的“别动队”。也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以骆宾基为笔名,在《烽火》《呐喊》等报刊发表了大量的反映抗战的报告文学,后来结集成《大上海的一日》,这是他在文学战线上的第一声呐喊。

年12月下旬,经茅盾等人推荐,骆宾基赴浙东嵊县从事基层救亡宣传。年4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了中共嵊县县委第一任宣传部长。同年11月他被调往绍兴,负责主编宁绍特委机关刊物《战旗》。年,骆宾基因故失去党组织关系。

中年时期的骆宾基和友人。

几番“炼狱”几重新生

年初“皖南事变”后,他辗转于桂林、香港、重庆、上海等地从事文学活动。在香港,他得到同是东北流亡作家的端木蕻良和知名东北籍爱国民主人士周鲸文的协助,开始埋头写作长篇《人与土地》。不料,骆宾基正伏案疾书,忽听得两声巨响,原来是日本飞机在轰炸:太平洋战争爆发了!

原本可以马上随地下党组织的文化人大队人马一同撤离战乱中香港的骆宾基答应了端木与萧红请他暂时留下来帮忙的请求,在太平洋战争的隆隆炮声中陪伴着挚友萧红度过了萧红生命中最后的44天。年1月13日,萧红在“医院”因病接受了喉部手术,术后元气大伤。1月22日,萧红不幸逝世。在将近一个半月的时间里,骆宾基就寸步不离地守护在萧红的病榻旁。那时,生命垂危的萧红,在精神稍好时,便与身边这位同是从东北流亡出来而比她年轻6岁的同行一起回忆自己的童年和那铁蹄下的故乡,交流创作体验,也谈及自己经历过的种种不幸……这一切,在骆宾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40年代中期,他怀着对萧红的深挚同情和悼惜,一气呵成地写出了《萧红小传》。

年初,埋葬了萧红后,骆宾基与端木蕻良等人同道离开香港,辗转回到桂林。此后,他以顽强的意志,在贫困的生活里,一面教书一面写作。这期间创作了中篇小说《吴非有》《罪证》等。到年,他已经完成了代表作自传体长篇《姜步畏家史》第一部《幼年》(又名《混沌》)。整个三部曲预计从十月革命爆发的那一年写起,直写到年全面抗战开始,表现主人公姜步畏从一个天真的幼童成长为一个自觉的革命者的人生历程。可惜,由于时局的剧变和骆宾基本人的两次被捕,这整部长篇的写作被拦腰打断而终于未能完成。

年,他为了写作《姜步畏家史》第二部《少年》,再度离开重庆,去到附近沙坪坝复兴场的治平中学体验生活。

年10月,在“八路军驻渝办事处”的支持下,周鲸文在原来的“东北抗日同志会”的基础上筹建“东北文化协会”,骆宾基任秘书长,主编会刊《东北文化》。由于国民党的高压政策,《东北文化》断断续续出到第13期便难以为继。

40年代中后期正是骆宾基在思想与艺术上走向成熟,文学创作力最充沛、最活跃的时期。两度被捕,写作思路被强行打断,造成了无以弥补的损失。但从另一方面看,“炼狱”的过程,反而使他的意志与性格变得更倔强、更硬朗了,这又是不能不令人感到欣慰和钦佩的。

伏案创作的骆宾基。

新时代的讴歌者

年6月,骆宾基和在重庆时经介绍后熟识的友人、中国最早的普希金作品的翻译者、文艺理论家吕荧结伴同行,乘海轮“湖北号”由香港启程北上。迎着仲夏时节的海风,他们徜徉在阳光灿烂的甲板上,观赏着那波涛的起伏和鸥群的飞翔。日后骆宾基在一篇回忆亡友吕荧的文章里曾谈及自己当时的感受,他写道:仿佛一切,都是重新开始,祖国的未来,就是自己的未来,幸福的未来,和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事业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未来……

建国后,骆宾基参加了首届文代会,被分配到《人民日报》社工作。这时,他和母亲团聚了,还建立了家庭。夫人邹民才是当年他任教丰都适存女中校学生会主席。随后,上级批准了骆宾基去山东工作的要求。他举家迁往济南,很快当选为山东省文联副主席。这期间,他的脑海里浮现出以淮海战役为素材构筑长篇的创作蓝图。三思之后他决定“从今天的生活实践开始”。于是,背起行囊,前往崆山采访一位公而忘私的老大娘。后来,以这个老大娘为原型,他创作了短篇小说《王妈妈》。

年,骆宾基被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从事专业创作,曾多次前往著名的蛟河县韩恩互助组“体验生活”,陆续写出几篇以东北农村生活为背景的短篇小说。

年骆宾基被安排到北京市文联。不久,北京市作家协会成立了,他担任该协会副主席。

家人镜头下的骆宾基。

《金文新考》赫赫之功

骆宾基最后的20年是在与病痛的顽强拼搏和坚持不懈的著述中度过的。左半身肢体不遂,视力严重衰退,学术界对他“破门而入”从事古文字学研究时不时地吹来一股股冷风,一些老朋友也告诫、劝阻……这一切,都未能动摇他的意志和决心。从80年代初起,他不仅写作了一系列优美感人的回忆性散文,而且,有关金文的考证性论文也陆续地以单篇形式发表。他运用许慎《说文解字》的方法,对古金文的形义音特点和变化进行分析,同时又联系历史文献,考证文字具体的原始含义,特别是提出“族标氏志”说,对古代某些表示部族姓氏的汉字作了解释,丰富了古文字学的内容。几年后终于结成几十万字的两卷本《金文新考》,问世后给海内外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年6月11日,骆宾基先生在北京仙逝,永远离开了他的亲人和他魂牵梦萦的黑土地。他那77年奋斗不息的人生之路,为后来者树立起了楷模。他文学作品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也将永远留在读者心中。

今年6月19日,珲春籍现代著名作家骆宾基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国文联主席、作协主席铁凝发表了讲话。她表示,骆宾基先生在抗战的烽火中登上文坛,最初以迅捷反映抗战斗争的报告文学而广为人知。终其一生,他的创作历程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密不可分,他紧随着时代步伐,从他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时代在人们心灵中的投影。他是一个有根的作家,他的根深深地扎在黑土地,深深地扎在他的时代和人民中间。

在为父亲的雕像揭幕之后,骆宾基之子张书泰的心情十分复杂。他的眼中含着泪花哽咽地说:“父亲出生在珲春,是这片热土哺育他长大,也是在这里他开始接触并喜爱上文字。故乡的一草一木、民间故事等,都在他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他离开珲春走上革命文学道路之后,一直心系故乡,这也反映在他的许多文学作品中。珲春市委、市政府在父亲百年诞辰之际建立这座雕像,既是对父亲文学地位的肯定,更表达了家乡人民对他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一定要代我回故乡看看那里的山是否还是从前的山,那里的水是否还是从前的水,那里的人们是否还记得我这位时刻牵念故乡的游子。”骆宾基临终前的叮嘱让女儿张小新踏上了亲切的“寻根之旅”,重温父亲充满灵性的文字,体会笔触下黑土地凝聚的精神……

只要身体状况允许,骆宾基总会拿出书来读。

晚年的骆宾基。

参考资料:《幼年》《中国现代作家传略》《胡风回忆录》。

图片来源:骆宾基之子张书泰博士供图。

吉林日报记者毕玮琳王法权田婕

专家简介

郑风淑:女,年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延边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延边民族文学院院长。从事散文创作多年,代表作品《烛火》《白衣民族:礼多人不怪》等。

温兆海:男,年出生,延边州政协委员。现任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主任,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和东亚文学与文化关系等领域研究。论著《朝鲜诗人李尚迪与晚清文人交流研究》,相关论文多篇。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nchunzx.com/hcxw/12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