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是苏联著名的爱国主义歌曲,二战时期,这首歌唱遍了整个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是激起苏联人爱国热情的著名歌曲。

这首歌的创作背景,恐怕很多朋友这些日子也都了解。该歌曲的创作,主要分成两部分,作词和作曲。和我国有关的,正是作词这一阶段。

喀秋莎的作词者是苏联著名的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年,正值苏日张鼓峰事件爆发之际,苏军占了我国珲春后,诗人在这里看到了夏秋之交的珲春美景,说不定也看到了一位美丽的中国姑娘,从而得到了灵感,创作了诗歌喀秋莎。

当时苏联著名的作曲家波兰切尔看到喀秋莎的诗词以后,也备受感染,立刻为其谱曲,从而成就了这首著名的歌曲。

歌曲本身没什么问题,正儿八经的爱国歌曲,我们也有不少人都喜欢唱中文版的,毕竟旋律和歌词都太美了,还很感人。不过歌曲背后的故事,或许会让我们稍稍沉默片刻。

日俄两国,至少3次在我国领土上发生战争。

日俄两国,是我们的邻居。但自古以来,这两个国家和我们的关系就不太融洽。沙俄就别提了,从年到年,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从我们这儿割走了至少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甚至差点把东北占为己有。

日本同样可恶,年的甲午战争后,从我们手里割走了宝岛、澎湖列岛,还从清廷手里得到了2.3亿两白银的赔款。从年算起来,日本更是侵略了我们长达14年之久,期间犯下了若干不可饶恕的罪过。

这两个邻居,在我国境内爆发的战争,至少就有3次。

第一次,年到年,日俄战争。

年的时候,沙俄占了东北,日本感到了恐慌,因为沙俄还想继续进军日本掌控下的半岛。年,日本和英国结成同盟。

在多方逼迫下,沙俄本打算撤出东北,结果又改变主意,增兵继续强占东北。年2月,日本对旅顺的俄军发动突袭,日俄战争打响。

整场战争,除了海战以外,基本都在我国东北境内开展。因此这期间,我国普通老百姓的损失压根无法估计,数万人因此丧生,数百万人流离失所。这笔账,至今不知道该找谁算。

结果是沙俄战败,退出东北,但依旧掌握着中东铁路主干线,在东北北部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日本则取代沙俄,霸占了辽东半岛,接管了南满铁路,势力范围扩张到了东北南部。

第二次,年张鼓峰事件。

年沙俄覆灭,年苏联建立以后,逐渐取代沙俄在远东的所有利益。昔日列宁答应无偿归还给我们的领土和铁路,也在列宁去世后,不了了之。

当时苏联和日本在东北都有很强的势力,再加上张家父子,基本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状态。其中苏联的影响力相对弱一些,只能影响中东铁路主干线沿线一带。

年,老张去世,张少帅继位。为了夺回中东铁路主干线的控制权,张少帅在得到南京允许后,与苏联打了一仗。结果南京方面承诺的10万援军和百万军费,都没有到位,直接导致张少帅惨败而归,自此绝口不提中东路归还的事情,而且还丢了黑瞎子岛。

日本人一看,东北军不过如此,且和南京离心离德,因此他们终于有了侵吞东北的计划。年9月18日,日本开始占领东北,东北军全面退入关内。

东北成了日本人的天下后,苏联就显得很尴尬了,究竟该不该继续在日本的势力范围内经营中东铁路呢?年,在日本的一再威逼之下,苏联只好以1.4亿日元的价格,将中东铁路主干线卖给了日本旗下的伪满。

既然日本霸占了东北,那肯定要为东北日后的未来考虑,当时黑龙江、吉林二省之地那么大,却基本没有出海口,这让日本人很不爽。苏联在张鼓峰一带的军事行为,显然是要堵死吉林在图们江的出海权。

于是乎为了打通图们江出海口,日本于年,在张鼓峰发动了对苏军的突袭。这场战争中,双方投入兵力合计10万,日军损失人,苏军损失人,规模和日俄战争没法比。

但由于苏军出动了各种现代化武器,使得日本意识到苏军不太好惹,这才潦草结束战争,放弃了沙草峰、张鼓峰等珲春故地。就这样,苏联强占了这里,彻底切断了吉林在图们江的出海口。

严格意义上来说,张鼓峰事件后,年的诺门坎事件,苏联和日本,也是在我国国土外蒙爆发的战争。

第三次,二战收尾阶段。

这个我们就太熟悉了,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万进入东北,击败了70万日本关东军。战争一直打到了9月2日才结束,战场依旧是我国东北境内。

可以说,这两个邻居在近代,经常在我国境内动武,把东北当成了他们切磋的舞台。

珲春被苏军所占,我国吉林彻底失去了出海口。

按照年的《瑷珲条约》以及年的《中俄北京条约》来说,虽然挖东北多万平方公里被沙俄割走了,但吉林在图们江是可以自由通航的。

不过那时候多是渔民进出,商贸还没发展起来。因此清廷忽略了在图们江出海口的地方设立“乌字碑”,这直接导致沙俄不断蚕食图们江海岸。

图们江右岸长达15公里的罕奇海岸,按道理是我们的领地,但是被沙俄私底下侵吞了。这么一来,我们就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出海口了。

在年,清廷的海军也发展起来了,他们意识到了海洋的重要性,因此重新找沙俄谈判,也争取了一些土地回来,但罕奇海岸始终没能回归,只是得到了沙俄的承诺,中国的船只可以自由航行在图们江,进出日本海。

因此,从年到年,珲春地区一度成了吉林重要的港口城市,尤其是年珲春开埠后,这里的商贸运输络绎不绝,珲春大有机会成为东北最繁华的地区之一。

奈何没多久日本就占了东北。年后,珲春的张鼓峰、沙草峰等地,又被苏联给占了。这么一来,吉林在这段时间内,想要出海口基本没啥可能了。

苏朝铁路今犹在,不见当年海岸线。

新中国建立以后,中苏关系非常好,本来有机会洽谈图们江出海口的事情的,但我国立刻又投身到了抗击老美的战争中去了。

正当我们在前线努力抗敌的时候,老大哥以输送物资方便为由,在图们江上建了一座铁路桥。建就建吧,关键是铁路桥十分低矮,直接限制了大型货轮的进出。

再加上河道淤积,苏联人压根不肯疏通,我们也不可能跑到他们领土内施工疏通,久而久之,珲春图们江出海口的事情,就没有太大意义了。

吉林,在我国清朝的时候,是全国拥有海岸线最长的一个省份。那时候海参崴、库页岛等地,都是清朝的地盘。

不过清朝一直都是一个陆权国家,不太重视海洋经济,对外贸易,所采取的方式也基本是历史上的朝贡制,其他国家一律被称为夷狄。在清朝君主眼中,洋人们漂洋过海,跋山涉水前来推销产品,无非是馋我泱泱大国的物产丰富罢了。跟他们贸易,相当于万邦上供,大国赏赐的关系。

因此,清朝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吉林的海岸线。结果在年,就被沙俄给窃取了。为了防止中国东北与沙俄在海上形成竞争关系,沙俄在夺取这片土地的时候,特地将吉林所有的海岸线都给割走了,真够绝的啊。

现如今,喀秋莎的歌声,依旧在传唱,破旧的苏朝铁路桥依旧横跨在图们江上,吉林漫长的海岸线,我们却很难拥有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nchunzx.com/hcwh/17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