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一味中药牛蒡子
牛蒡子 ARCTIIFRUCTUS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lappaL.的干燥成熟果实。 相关名 牛蒡、牛蒡子、大力子、大牛子、黍粘子、鼠粘、鼠粘子、恶实、炒牛蒡。 图片 来源教材 产地 主产于东北及浙江。四川、湖北、河北、河南、陕西等地亦产。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干。 性状鉴别 本品呈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长5~7mm,宽2~3mm。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通常中间1~2条较明显。顶端钝圆,稍宽,顶面有圆环,中间具点状花柱残迹;基部略窄,着生面色较淡。果皮较硬,子叶2,淡黄白色,富油性。气微,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 饮片炒牛蒡子 形如牛蒡子,色泽加深,略鼓起。微有香气。 性味归经 辛、苦,寒。归肺、胃经。 性能特点 本品辛寒清散,苦寒清泄,并兼滑利,入肺胃经,能升能降。外散风热而解表透疹,内解热毒而消肿,上清宣肺气而祛痰止咳,下利二便而导热毒外出。发汗不如薄荷,长于清解热毒与滑利二便。主治风热或热毒所致诸疾,兼二便不利者尤宜。 功效 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 主治病症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2)风热或肺热咳嗽、咯痰不畅,咽喉肿痛。 (3)麻疹不透,风热疹痒。 (4)热毒疮肿,痄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入煎剂宜打碎,炒用寒性略减。 使用注意 本品能滑肠,故脾虚便溏者忌服。 牛蒡子的故事 话说在古代,有一个旁姓老农,一家五口,二亩薄地,一头老黄牛,男耕女织也能维持一家生计。但是家中老母有病,症状多及视力模糊。 一天,老农耕地累了在一棵树下睡着了,醒来看到老黄牛在路旁吃草,把牛赶来继续耕地,这老牛拉起犁来比刚开始时轻松多了,他自感有点跟不上趟。 第二天老农又去耕地,休息时老牛又到路旁吃草,老农对昨日老牛吃过草后拉犁的牛劲大增有些奇怪,他想看看老牛吃的是啥草。过去一看,只见那草的叶子大而厚,像个大象耳朵,看牛吃得起劲,他就随手拔出一棵,那知这草的根长的吓人,足有三尺多长,形状有点象山药,掰开里面呈白色,咬一口尝尝微粘带点土腥味,不知不觉把这草根吃完了,也没有不舒服的地方,反而觉得比刚才还精神了。于是,他拔了些带回家,让家人洗干净,切成段,再放几块萝卜一起煮,全家当汤喝。一连喝了七八天,老母亲的眼睛突然明亮了,原来的三多症状也消失了,还能干点体力活了。家中其他人的精神也大有改变,小儿子原来脸色土黄、嘴唇发白,如今变得红璞娇嫩,活泼可爱。全家人坐在一起议论这种草叫什么,给它起个名字,老农说:是老牛吃过这种草后拉犁才有劲的,我姓旁,在旁字上面加个草字头,就叫“牛蒡”吧!小儿子说:老牛吃了这种草就有劲,应该叫“大力根”。从此以后,人们叫这种草为“牛蒡”,也叫“大力根”。 (来源于百度百科及药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 1.这项新规,影响大批药商 2.太子参、猪苓、金果榄、冰球子、九香虫、雄蚕蛾、黑蚂蚁、鼠妇虫 3.防己、车前子、元胡、荆三棱、穿心莲、半枝莲 4.每天学一味中药—栀子 ↓↓↓↓↓点下方“阅读原文”进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nchunzx.com/hcwh/16280.html
- 上一篇文章: 昭通市农作物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应用研究实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