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去过北京中科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满族先世渤海国物产考

卢伟

内容提要]唐代渤海国是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方封建政权,被当时中原王朝喻为“海东盛国”。渤海国物产丰富,种类繁多。本文利用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对渤海国的物产进行分类考证。

[关键词]渤海国;农产品;林产品;畜产品;水产品

渤海国是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联合高丽人建立的地方封建政权。公元年(即唐玄宗开元元年),渤海国国王大祚荣接受唐政府册封,从此,渤海国成为唐王朝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渤海国存在的两个多世纪中,由于政治稳定,内外战争较少,社会相对稳定,再加上与中原、日本、高丽及周邻地区贸易往来频繁,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被中原王朝喻为“海东盛国”。渤海国物产丰富,品种繁多,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地区性物产。《新唐书·渤海传》中就有:“俗所贵者,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栅城之豉,扶余之鹿,鄚颉之豕,率宾之马,显州之布,沃州之绵,龙州之绌,位城之铁,卢城之稻,湄沱湖之鲫,果有丸都之李,乐游之梨”。本文利用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对渤海国的物产进行分类考证,论述渤海国经济发展情况。

一、农产品

  豉:

  《新唐书·渤海传》记载:“……俗所贵者日……栅城之豉”,可见“栅城之豉”是渤海国的名产。“豉”即豆豉,俗称腊八豆,是一种用豆子发酵而成的调味品。制造著名的“栅城之豉”,需要好的豆子做原料。因此,制“豉”用的“栅城之豆”在当时是十分有名的。栅城是东京龙原府的别名,“濊貊故地为东京,日龙原府,亦日栅城府。领庆、盐、穆、贺四州……龙原东南濒海,日本道也。”因此可以断定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省珲春一带)在渤海时期是“豉”和“豆”的重要产地。

  稻:

  稻又名稌。崔豹在《古今注》中日:“稻之粘者为黍,亦谓稌为黍。”《新唐书·渤海传》记有“卢城之稻”,卢城就是渤海中京显德府的卢州(今吉林省和龙县一带)。《吉林通志》载:伊通河一带产稻最佳,粒长色白,俗名“本地鲜”。伊通河即是渤海卢城故地,这一带气候温和,水系发达,便于灌溉,有利于水稻栽培,至今仍是吉林省重要的水稻产地,此地种水稻遗俗和渤海不无关系。

  粟、麦、稌、葵:

《魏书·勿吉传》记载“其国相与偶耕,土多粟、麦、穄、葵,……嚼米为酒,饮之亦醉。”《柳边纪略》云:“宁古塔产小麦是也……有大麦,谷有粟,小米也。”现黑龙江省宁安市宁西乡有一村庄原名叫“麦子沟”,可以想见此地过去曾遍种麦子。穄也叫“糜子”。《说文》载“穄,糜也。葵,菜也,古人种为常食。”《渤海国志长编》记载:“女真土产葵菜”。据此可见葵菜已在渤海的农业产生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麻:

  渤海国,产麻。现黑龙江省宁安市卧龙乡卧龙村的“卧龙”二字,即来源于满语“沃愣”,意为“线麻”。麻是麻布的原料。

  二、林产品

  李子、梨:

  《新唐书·渤海传》记有“丸都之李”和“乐游之梨”。渤海本京鸭绿府桓州属县有桓都,“桓”一作“丸”,丸都即旧高句丽的都城,在今辽宁省集安县一带。《辑安县志》说该地产李,花小而白,春华夏熟,有家李山李之分。家李色红味甘;山李微酸而小,富含水分。“乐游之梨”也是渤海时期的著名水果。渤海国的诸州属县中虽无“乐游”之名,但《盛京通志》则谓今吉林各地及辽宁北部多产梨,其中以产于乐游者为最美。

  松子:

  松子是红松树的种子,富于营养。《三朝北盟会编》云:“为女真所产。”《柳边纪略》云:“木大塔多者,取未尽辄满车”。…渤海末王十九年(公元年),渤海国曾向后唐进贡松子。

  人参:

  渤海时期,林中所产珍贵的药物是人参。《金史?地理志》记载:“山林土产人参,宁江州榷场以人参为市”。渤海文王大兴三年(公元年),渤海以“人参30斤”聘于日本。渤海末王十九年(公元年),渤海国贡人参于后唐。

  牛黄、黄明胶、白附子、蜂蜜:

  渤海国所产药材除人参外,史料记载的还有得之于牤亡牛胆中的牛黄、牛皮做的水胶——黄明胶和采自枯树中蜂窝的蜂蜜。渤海文王大兴二年(公元年),渤海贡牛黄于唐。渤海末王十九年(年),贡黄明于后唐。渤海末王二十年(年),贡白附子于后唐。渤海文王大兴三年(公元年)、渤海文王大兴二十七年(公元年),渤海使臣以蜜聘于日本。

  虎、豹、熊、罴、野猪:

  《魏书·东夷传》载:“勿吉有虎、豹、罴、狼”。《隋书·东夷传》载:“靺褐徒太山有熊罴”。《盛京通志》云:“小者为熊,大者为罴”。《唐书·北狄传》载:“黑水靺遏辐俗,编发缀野豕牙”。《方献通考》云:“女真兽多野猪,其牙为饰”。渤海文王大兴三年(公元年),渤海曾以虎皮、豹皮、罴皮聘于日本。大玄锡二年(公元年)皆持豹皮、熊皮聘于日本。渤海末王五年(年),以熊皮贡于梁。渤海末王二十年(公元年)曾以虎皮贡于后唐。

鹿、麝:

  《新唐书·渤海传》载有“夫余之鹿”。当年该地必然草茂林密,多有麝鹿。《契丹国志》载:“女真国兽多麋鹿”。《胡峤陷北记》载:“东女真善射,多牛鹿,其人常做鹿鸣,呼鹿而射之”。女真所据正是渤海旧壤,其俗正是渤海人的遗存。渤海国大玄锡六年(年)聘日本使杨中远携麝香以赠人。

  野猫、兔:

  对野猫,《盛京通志》这样描述:“居山谷,狐类,口方,色苍,有斑,善搏,亦日野狸。”“太白山之菟”是渤海地区的有名特产(太白山,即长白山。菟同兔),这是渤海人主要的狩猎对象。《新唐书·棘耦传》记载靺耦地区出产白兔,这大概就是“太白山之菟”。高王二十二年(公元年),拂捏部贡白兔皮、野猫皮于唐。

  雉、貂、鼠:

  《柳边纪略》谓“辽东野鸡颇有名”,野鸡即雉。《唐书·北狄传》云:“黑水靺鞨俗,插雉尾为冠饰”。《北盟会编》云:“女真兽多貂鼠”。…在渤海朝唐的贡品中,仅见于记载的就有四次。拂捏、黑水两部也把它作为贡品。渤海末王二十年(年),曾贡一套貂鼠被褥于后唐。杨中远出使日本时,也曾以貂裘赠人。由此可见,渤海国时期,貂鼠皮的产量很是可观。除貂鼠皮外,渤海国还产有豹鼠皮、青(灰)鼠皮和银鼠皮。豹鼠,《吉林通志》引《尔雅》谓“豹文鼠”。《契丹国志》载:“靺鞨以青鼠皮与契丹交易”。

  鹰、鹘:

  《唐会要》云:“靺鞨土多白鹰”。《唐书·北狄传》谓“黑水靺鞨多白鹰”。《三朝北盟会编》则云五国之东出名鹰,白海东来者谓之“海东青”,小而健。《柳边纪略》云:“辽以东皆产鹰,而宁古塔尤多”。自武王仁安三年(年)迄僖王朱雀二年(年),渤海九次向唐朝献鹰。可见其鹰之多。雕又名鹘,仁安十八年(年)、大兴四年(年)和朱雀二年(年),渤海均向唐贡鹘。

三、畜产品

  马:

  渤海先世有长期养马的历史。《魏书·勿吉传》载:“太和初,又贡马五百匹”,勿吉一次向北魏贡马匹,足见好马之多,这是重视发展养马的结果。渤海建国后,为适应生产发展以及军需民用等各方面的需要,养马业更加兴旺,形成了率宾府和黑水靺鞨等两个养马中心区域,此外铁利府也产马。其中率宾府(双城子,现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培育出的“率宾之马”闻名于当时,为渤海国朝贡品。渤海仁安十一年(公元年)渤海国两次贡马于唐,每次各三十匹。东丹国甘露元年(公元年),岁贡马约千匹于契丹。十三年(公元年)贡马二百匹于南唐。黑水部也曾卖马于唐,明宗长兴二年五月,黑水瓦儿部就曾到登州卖马,唐朝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兼押新罗、渤海两番使李正已就“货市渤海名马,岁岁不绝。”渤海人来登州卖马,足见渤海养马业的兴旺。

  牛羊:

  直到北朝末叶,勿吉人还处于“无牛”的状态,羊的饲养也不见于记载,到渤海时期已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牛羊的饲养相当普遍了,而且数量大大增加。史料记载“南唐烈祖升元二年(年),契丹王耶律德光及其北东丹王各遣使,以羊马入贡。别技羊三万口,马二百正来鬻”。这种“别技羊”似羊而大,善登山,皮黑灰色,虽然这一记载是在渤海灭亡十二年之后,但从中也能反映出渤海此地养羊业的盛况。

  猪、狗:

  鄚颉府是夫余的故地,《新唐书·渤海传》载:“鄚颉之豕”,可见在养猪业方面,在历史上以“善养牲”而闻名的夫余府成了养猪业的中心地区。《旧唐书·靺鞨传》云:“其畜多猪,……男子衣猪狗皮”。《新唐书·靺鞨传》谓其“善射猎、步战,其矢石磐,长尺二寸,即楛矢遗制……畜多豕”。《文献通考》谓女真地多良犬。渤海国建兴五年(年),以契丹大猖三口及猿子三口致于日本。《说文》猖,短喙犬也。

四、水产品

  鲫鱼:

  《吉林外记》云:鲫鱼似小鳊花,出宁古塔南湖者极佳。《宁安县志》云,镜泊有贡鱼泡(即南湖)三。东大泡,南北长十余里,东西宽八里余,内产鲫极丰富,红嘴、红翅、红尾、红鳞,厚而短,异常肥美。即是现在的镜泊湖鲫。《新唐书·渤海传》载有著名的“湄沱湖之鲫”。湄沱湖即今镜泊湖。

  鲸鲵:

  《唐书·黑水靺鞨传》载,拂捏部于开元天宝年间(年-年)入献鲸睛,实际是指渤海仁安十一年(公元年)拂捏部献鲸鲵鱼睛一事。《太平御览》记载:“东海有大鱼,如山,长五六里,谓之鲸鲵,次有如尾者,其须长一丈,广三尺,厚六寸,瞳子大如三升碗。”

  鲻鱼、文鱼:

  《太平御览》记载:“鲻鱼长者六七尺”。《盛京通志》谓鲻鱼状如青鱼,射圆,俗呼柳根鲚。渤海仁安十一年(公元年)“渤海靺鞨遣使献鲻鱼”。郝氏《尔雅义疏》云:“鳢,一名文鱼,首戴星,夜则北向”。文鱼为名鱼,晒干后做为贡品,能保其鲜,经久不坏,可食。唐玄宗开元26年(年)渤海遣使朝唐,“贡献貂皮一千张,乾文鱼百口。”由此可见,渤海人已有了加工鱼制品的习俗。

  螃蟹、海豹:

  《松漠纪闻》中记载:“渤海螃蟹,红色,螯大如碗,巨而厚,其跪如中国蟹螫”。《三朝北盟会编》云:“女真多螃蟹”。《吉林通志》云:“出珲春海中,大者圆径二尺余,即海蟹,出吉林东北海中”。《明一统志》云:“女真出海豹皮”。《柳边纪略》云:“海豹皮出东北海中,长三四尺,阔二尺许,短毛淡绿色,有黑点,可染黑作帽”。渤海仁安十一年(公元年),渤海以海豹皮贡于唐。

  海菜:

  《吉林外记》云:“海带俗呼海白菜,珲春所出颇。珲春为渤海国东京。其迄南之地,即属南海府。渤海“俗所贵者”还有“南海之昆布”,《东国舆地胜览》卷五十记载:“咸镜北道镜城、钟城二府,东滨海,海中产昆布。”此海即当年渤海国南京南海府的南海。《盛京通志》云:“昆布较之海带则细,其实一类也。大兴三年(年)、末王十九年(年)。渤海曾贡昆布于唐或后唐。

  五、结语

1 从农产品情况看,渤海国的农业走向成熟,主要表现在:

  其一,能够根据各地区不同的地势、土壤、气候等条件,因地制宜地种植适应于该地区的品种。日本《类聚国史》卷记载:“其国(渤海)延袤二千里,……土地极寒,不宜水田。”因此,渤海人在农作物品种的选择上多种植适宜于“土地极寒”的以耐寒性和耐旱性强的麦、粟、穄为主的粮食作物。在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便于灌溉的牡丹江、图们江流域的上京、中京、东京地区广泛种植水稻,“卢城之稻”就是渤海农作物之中的有名产品。渤海人把水稻的种植推广到牡丹江、图们江流域是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种植史上的一个创举,在整个东北亚水稻栽培史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二,渤海人已能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改制。如“栅城之豉”就是一种用煮熟的大豆发酵后制成的食品,供调味用。由此可见,渤海的饮食习俗已不仅仅是饱其腹,而已步人品其味了。

  其三、铁制农具广泛使用,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在上京龙泉府遗址内,出土了渤海人使用的铁铧,其长9.2寸,宽9寸,重约9年,同现代农村常用的铁铧很相近。以此铁铧型制与大小来衡量,在用其耕地时,须靠畜力挽拉,并标志着渤海农业已进入畜耕时代。”《贞孝公主墓志》有“遵阡陌而盘桓”的描述,说明渤海的农业已相当发达,“其耕地有了进一步开发,种植面积扩大,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利用,铁制农具已普遍使用,农产品的种类和产量有所增加和提高,成为东北地区农业开发时代”。

  其四、渤海人已掌握了先进的历法知识,合理安排农时和节令,合理安排播种时机。渤海人十分重视文化,“俗颇知书”。当时唐朝每有新历出现。渤海都能及时采用。公元年,渤海出使日本的乌孝慎把唐朝新历《长庆宣明历》带到日本,受到日廷的欢迎。三年后,日本也采用了《长庆宣明历》,这说明渤海在公元年以前就已使用这一新历法。

2 从畜产品情况看,渤海国的畜牧业达到了新的水平,主要表现在:

  其一,增加了牛、羊等新的品种,而且牲畜的数量大大增加。直到北朝末叶,勿吉人还处于“无牛”的状态,羊的饲养也不见于记载,到渤海时期已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牛羊的饲养相当普遍了,而且数量大大增加。

  其二,出现了集中的饲养地区和培养了优良的牲畜品种。在养马业方面,至少形成了率宾府和黑水靺鞨等两个养马中心区域,此外铁利府也产马。在养猪业方面,在历史上以“善养牲”而闻名的夫余府成了养猪业的中心地。而且正是在这些集中地区,畜牧技术有了新的发展,率宾府地区培育出的“率宾之马”和夫余故地培养出新的优良品种“鄚颉之豕”誉满海内,受到中原人的青睐。

3 从水产品情况看,各种水产品已成为渤海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品,主要表现在:

  其一,捕鱼工具有了明显的进步,捕捞技术明显提高。在上京等地渤海遗址中发现的长圆形网坠,上有网绳勒痕,无论是形制与用途均同近世所用的陶、铅网坠相似,可以推知当时捕鱼已使用了较为大型的网具。随着捕鱼工具的改进,渤海人捕捞技术明显提高,不仅能继续在内河、湖沼中进行作业,而且还能到大海里追捕鱼群,甚至掌握了远海捕鲸的本领,这可以从渤海进贡给唐廷的鲸鲵鱼睛的事实中得到充分的证明。

  其二,捕鱼业迅速发展,水产品不仅成为渤海人的日常食品,而且还作为渤海特有的产品行销到中原、日本及周边地区。渤海渔民们所捕获的鱼类比前人多得多,仅见于记载的就有鲫鱼、鲸鲵鱼睛、乾文鱼、鲻鱼、大马哈鱼等名贵鱼种,鱼类中尤其以“湄沱湖之鲫”最为知名。除捕鱼外,当时的渔民们还以虾、蟹、龟、蚌等水族为捕获目标。还有一些水生植物,像著名的“南海之昆布”,盛产南海府,是渤海人喜爱的一种海菜。许多水产品被加工成珍贵的产品,像海豹皮、玳瑁杯、胶鱼皮等,这些水产品也是渤海向中原王朝朝贡的重要贡品。

4 从林产品情况看,渤海国的狩猎业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

  其一,猎获的兽类和禽类品种大大增加。渤海人不再像祖先那样使用“桔矢石努”,集体围猎,而是采用铁镞、弓箭、刀、矛、棍等作为狩猎工具,并广泛地使用了鹰、鹘、犬等。猎获的兽类和禽类也大大超过了他们的前辈,仅见于记载的就有东北虎、豹、海豹、熊、罴、野猪、鹿、麝、狐、猫、鼠、银鼠、青鼠、貂、猞猁、菟、雉、鸟等。

  其二,渤海人掌握了兽皮的“熟皮”技术,能将“熟好”的兽皮,缝制成狐裘、貂裘皮袄或背心,做成貂鼠皮被褥,用兽皮制成暗摸靴,在寒冷季节里用来防寒。这充分说明,随着狩猎业的发展,皮革制品已经成为渤海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

  其三,渤海人在长期的狩猎实践中,逐步认识和了解了动物的生态习性,模仿其声音动作习惯,掌握了“呼鹿”的技艺,并能人工调养家菟、水貂,其中尤以“太白山之菟”及“扶余之鹿”遐尔闻名。这些应是狩猎生产方面的重要突破。

  其四,稀有动物、植物产品在其经济贸易活动中占有很高的地位。渤海致唐朝和日本的礼物基本是以虎、豹、貂、熊、罴这几种珍贵的稀有动物毛皮和人参、牛黄、黄明胶、白附子稀有植物产品为主,这种情况表明,在渤海社会经济生活中,自然经济占有相当的比重,尤其尤其是狩猎经济。稀有动物、植物产品在其经济贸易活动中占有很高的地位,是渤海人用来对外交换的主要产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nchunzx.com/hctw/15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