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51002/4705219.html

年8月,我带领一个团队在吉林市做交通规划项目。项目完成之际,尘埃落定,就此机会想游览一下附近的地方。

我拿来吉林省的地图,长白山景区跳入眼中。另外看到图上有个细线条,从长白山延伸到中朝边境的图们江。不知道能不能走的通,也不知道需要多长时间。

我请项目合作方吉林市规划设计院派了个司机和车给我们。

8月15日,我们一行四人加上当地司机小宁,中午出发上了G12高速公路。车流量不大,可能因为新开通或是因为到了中国的边缘了,吉林省过国境也没有通商口岸和出海口,所以人流和货运量并不大。

过去听上去或者感觉很遥远的地方,在交通和高速公路发达的今天,实际上都很快,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已经被完全地改变了。

G12珲乌高速公路(乌兰浩特—珲春),该路途经白城、长春、松原、吉林市、敦化、延吉、图们,终点珲春。

车行驶在宽阔、平坦的高速公路上,沿途好好领略了东北吉林腹地的大片森林和壮美风光。我心里在想东北真是个好地方,难怪外邦垂涎三尺,大清朝的龙兴之地。

从第一张路牌上看距离敦化公里,另一个路牌显示长白山公里。从G12高速公路的敦化节点,转到高速公路G11(鹤岗-大连),再走一段,然后转入吉林省道S。吉林省公路图和选择的路线从高速公里驶入地方省道公路

距离长白山市还有43公里

当地人出行的摩托车

第一天下午4点多钟,到了长白山市区。本想马上去长白山里游览,当地人告知,这里距离景区还要20公里,开到那里已经关门了,而且当天云层比较厚,未必能看清天池,所以晚上就在长白山市区的旅馆住下。

第二天8月16日,早上起来,吃完早饭,开车朝长白山景区进发。

到达长白山风景区的大门,旅游的人挺多。买票之后,需要排很长的队,等景区的车,送上到山顶天池。景区的车都是奔驰的中巴车,一趟一趟把人送上去,再一趟一趟把人拉下来,相当于景区“公交车”,来回穿梭。

在进山的沿途,满眼都是连绵的原始森林和群山。

浩瀚的原始森林

长白山山门

崎岖蜿蜒的山路

接近山顶

天气晴朗,蓝天白云,山顶豁然开朗,一览无余。据说天池经常雨雾缭绕,好在我们的运气不错,一睹天池的真容。

天池多少万年前就是火山口,后来形成了一个高山湖泊。对面就是朝鲜,那边没有开放旅游,所以看不到一个人。听说韩国来看天池的客人也比较多,因为朝鲜没有开放旅游,只有来中国这边看天池。

天池(中朝界湖)是火山锥顶的火山口湖,湖面略呈椭圆形,面积约9.82㎞2,水面海拔米,最大水深为米,为我国东北地区最高和最深的湖泊。天池周围火山口壁陡峭,并形成十几座环状山山峰,海拔均在米以上。白云峰海拔米,在天池西侧,为我国东北的第一高峰。天池也是是图们江的发源地。

天池古称温凉泊、图们泊、他们泊,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光绪三十四年(年)至宣统三年(年)安图县知事刘建封对长白山天池有较详细的调查。在年底的辛亥革命之前,看来清朝基层的各项工作还是有条不紊地进行的,也没有乱作一团和瘫痪。

晴空下的天池

天池对面是朝鲜民主共和国

山体里的火山石块

美好的山水间留下身影

在山顶看回头曲线的山路

(山区公路的一种典型线形)

垂直有分层的各种植物带和涓涓细流

在山下的景区内

长白山游玩结束后,我再次拿起地图研究起来。我一直想去祖国最端头看看,很早就知道中国早先日本海的出口,历史上被朝鲜和俄罗斯封住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很想看看自己国境是怎么个情况。在图上看到有条从长白山到图们江的路,一条不很起眼的路。如果此路能走,就不用回到高速公路上,直接去图们江了,路途也是未知的。

开始沿着此路往前开,两边有不少城镇和村庄,路上有不少车辆。

继续往前开,路上车辆越来越少,几乎没有什么车子走,两边都是庄稼和高粱地。这条路按照公路等级划分,只能算三、四级公路,行政上划分,最多算县道级的。可能因为是边境地区,有战备要求,路面条件很好,都是水泥混凝土的路面。

满山的高粱地

看着漫山遍野的高粱地,此景此情,让我想起了抗战歌曲《松花江上》。家父亲在世的时候说年轻时候唱过这首歌,所以我对此印象很深刻。悲凉的歌词,涌上脑际。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备注:

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电令时任东北军,保存实力,消极对待日本关东军的挑衅,致使东北军官兵被迫流亡关内,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愤。在西安,张寒晖耳闻目睹了几十万东北军和人民流亡悲痛的声音与惨景。他到西安北城门外东北难民集中的地区走访,与东北军的官兵和家属攀谈,听他们控诉“九一八”日本鬼子的罪行,听他们对失去故乡、亲人的思恋。以此创作出《松花江上》的歌词,并以北方失去亲人的女人,在坟头上的哭诉哀声为素材,写成《松花江上》的曲调。

东北这片土地曾经被日本侵略者的铁骑蹂躏。看着这片丰饶的大地,令人思绪万千。历史不能忘记,也无法忘记。又走了一个多小时,沿途看到不少标有朝鲜语的地名路牌。

车继续在往前走,也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那会还没有手机的导航地图。

我们到了一条河边,问过路的人,哪里是朝鲜,他手一指河对岸说,对面就是朝鲜。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到了两个国家的界河图们江了!到了中国的边境一侧。国境是个神圣的地方,要是文革期间,跑到这里,也许会当成偷越过境,抓到轻则坐牢。

中国和朝鲜的界河—图们江

界河上的铁路桥

这是两国联系的陆上桥梁,但是没有人和车通行的迹象,也没有开放的样子,应该已经封闭很久了。界桥旁的口岸叫开山屯。在写此文时查阅网上资料显示:开山屯口岸是中朝双方边民探亲和进行边贸的口岸,始建于年。铁路桥始建于年,伪满时期使用。年以后因种种原因,停止使用。这桥应该是日本人所建的。一行四人在图们江界河合影留念朝鲜一侧的房子

(据说没有人居住,也没有窗户)

天色渐暗,界河上桥笼罩在夕阳的天色下,两岸的青山绿水无声无息,似乎回味着也许曾经有过的热闹时光和今天的落寞与沉寂。

开山屯口岸附近的街道空旷,没有商店,也几乎没有车,偶尔有二、三个人漫无目的地闲逛,一条狗在街上觅食,无比萧条的景致,感觉被是遗弃的地方。

离开开山屯镇前,大路上晨鸣纸业赞助的政府宣传广告,看上去还是崭新的,让人感觉眼睛一亮,估计是刚做不久的。在落寞的周围环境下,感觉到一丝与外部时代同步的气息和印象。

我们随意把车开到一个小村子,图们江从村子边上流过,对面朝鲜是陡峭的山,刚好形成了自然的界河。遇到一个村民聊几句。说偶尔朝鲜那边有人过来要吃的东西。

在路上经过一个比较大的口岸,应该属于珲春市,但是好像也没有开放,铁轨似乎已经生锈。高大的口岸在默默地驻守在过境一侧。

当天晚些时候到了珲春市,可以感觉到这里国际化的气氛,看到路上三三两两的俄罗斯人拎着大包小包。店标文字和菜单,几乎都是三种文字:中文、韩文和俄语。天色已晚,我们抓紧找个餐馆吃饭。吃完饭后,去找住宿的旅馆。在珲春宾馆,安顿下来休息。

早上起来,看到宾馆门前五颜六色的旗帜似乎暗示了它的国际化。

入住的珲春宾馆

在珲春市里转了转,旅游商店很多,大部分都是俄罗斯的商品,如军刀、便携式酒壶等,也是琳琅满目。

上午继续出发,车往东南的中国边界方向去。要求的地方,开始我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只想去看看,不知道能走到多靠近边境的地方。

“与世界交融”的巨大口号映衬下的孤寂山野

我原以为这里应该是人迹罕至的,也不知道能否进入这个边境地区。到了这里才知道,这个地方叫防川,而且还是开放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路车渐渐增多了,来防川游览的人还不少,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进入边境的风景区,每台车收个过路费,也算是门票。开放和进步还是很巨大的。如果早多少年来,还未必让进入这片区域。

防川的地理位置

(防川下左为朝鲜民主共和国,右下和东边为俄罗斯联邦)

游人在观景区远眺日本海

通向最前端哨卡的小径

弯曲的小路在绿茵的掩埋下,通向最前端的国境线和哨所,我们只能止步于前。我非常想去前面,看看我们的国境线最终的地方。

前方左边是俄罗斯,右边是朝鲜。我们的国境止步在它们的面前。再前方就是日本海,似乎肉眼可以看到大海。游人不无感叹和遗憾,就10多里地,我们丧失了出海的通道。早年中国的当地百姓可以自由进出日本海,捕鱼和开展贸易。在公元年,中国和俄罗斯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从此中国失去了出海口。年11月,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后,中国失去了乌苏里江以东至日本海的吉林土地,海参崴正式划入俄国版图。在年,中国和俄罗斯签订了《珲春东界约》在俄、朝两个之间,还为中国保留了一条窄窄的通道,可以出入日本海;年中国最终丧失了这条通道。

历史就是这样把时光和空间凝固在了一起。历史的某个节点上,国土(Territory)就这样无情地失去了它的归宿。

年,联合国国际开发计划署把图们江地缘经济区界定为东北亚地区唯一的多国合作、共同开发的地壤。中国很积极,声势也弄的很大,感觉又是一块新的热土,但是其它两个国家没有任何实际回应。

备注:

年12月,经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多方推动和周边国家的积极努力,中、俄、朝、韩、蒙五国政府正式签署了《关于建立图们江经济开发区及东北亚开发协商委员会的协定》和《图们江经济开发区及东北亚地区环境准则谅解备忘录》,中、俄、朝三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建立图们江地区开发协调委员会的协定》,期望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向前发展。

中方后来制定了《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指导图们江区域特别是长吉图地区合作开发的行动纲领。

朝鲜境内

俄罗斯境内

站在这里可以一眼望三国

在防川到图门市回程的路上,远远看到一个高大、白色的塑像在绿色环抱中,这是钦差大臣吴大徵的塑像,他为争取吉林的日本海出海通道做出了贡献。我们上前去参拜。

看了碑文介绍,知道他是江苏吴县人。在积弱的清朝,一个江苏人外派在祖国的边陲做钦差大臣。在遥远的边疆,当时的交通应该是非常不便的情况下,服从清廷的调遣,不畏险阻,千里关山,与强势的沙俄争取中国的一份权益。说明清朝的官员也是全国为官,具有家国情怀,不是以前历史教科书上所写清朝都是昏庸的官员,虽为进士和文人出身,也不愧为国家栋梁之才,值得后世敬仰和敬佩的!

字迹虽然不清,但是历史会记下他的功绩。

吴大徵(-)出生于江苏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为清著名金石考古学家、年10月,清使吴大徵在与俄签订《珲春东界约》中,肯定了中国有从图们江口出海的权利。此后,直至年50多年间,中国每年有多艘船只从图们江口进出日本海;年日军封锁了图们江口,从此中断了我国由此出海的权力。历史上的地理和时间线索都是很清晰的,失去的土地也是很清晰的。图们江发源于长白山山脉主峰山巅上的天池,全长公里,其中中朝界河段长公里,标志中俄边界线的所谓“土”字碑以下为俄朝界河段。图们江下游出海口曾经是清廷时期的中国领土,吉林省也曾经是沿海省,年《中俄瑷珲条约》的签订,将吉林省与日本海之间的15公里领土割让给了俄罗斯,从而使中国失去了通往日本海的海岸线,无法利用图们江进入日本海。

国境是一个神圣的国家政治概念。对当地老百姓来说,祖祖辈辈居住、生活的土地,每天可以自由进出的地方、可以利用自由的通路。最后在历史的某个节点,拉上了铁丝网,放上岗哨,说你不能去了,去了违法。对远在京城和天高皇帝远的帝王来说,就是遥远的边疆或者地图上的一个点和线。

在图河口岸(没有开放,好像摆设)

车开到了高速公路入口,即将离开珲春市。珲春是祖国的边疆城市,即将离开之际,有些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这么边远的地方,一生也许就这一次造访,但是在记忆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从防川和珲春回来,途径图门市。这里以朝鲜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城市,标牌都在中、韩两种语言。中午在一家朝鲜餐馆,吃到了正宗的朝鲜凉面,清凉可口。

正宗的朝鲜凉面

饭后,车开上了返回吉林的高速公路上,天际风云变幻,大片的黑云笼罩在公路的前方上空,再远处天色明亮,形成一个分界线,明暗对比非常明显。一阵惊雷过后,倾盆大雨从天而降。雨过天晴,郁郁葱葱,山色空灵,东北的山水宛若江南风光。高速公路公路两边的山被白云拦腰缠绕。

沿线的绮丽风光

傍晚回到吉林市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nchunzx.com/hcly/13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