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

...........................................................................................................................

晚清的中国处于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这一时期由于国内阶级矛盾加剧以及外国殖民势力入侵,导致中国内忧外患不断。腐朽的清王朝为维护其封建统治和支付赔款,不断加强对人民的压榨。许多人食不果腹,鹑衣百结。对赤贫者来说,他们想生存下去,只能出卖自己的尊严。

苏乞儿剧照

贫穷和动荡使得晚清乞丐队伍数量众多:如失去生计的旗人形成北京的“黄杆子”和“蓝杆子”;开封的“穷家行”;包头的“梁山”;东北的“大筐”和“二柜”;上海的江淮丐帮;广州的“关帝厅”等,都是当时较大的乞丐组织。在全国各地区中,东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成为列强相互争夺的焦点。加之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矛盾,使得清末该地区无家可归之人逐渐增多,其形成的乞丐群体也较有代表性。

暂时性和职业性乞丐

根据乞丐的产生原因和存在方式,可以将其分为暂时性和职业性乞丐。

暂时性乞丐是因为遭到天灾人祸后失去生计而形成的,主要是由迀徙的流民、避灾的难民和一部分游民组成。其队伍的膨胀与萎缩,与灾荒和战乱有很大关系。每逢水旱灾害或战争等不可抗力发生时,乞丐队伍就随之壮大,在灾荒或战争结束后,这类乞丐就会返回家园重新生活。

20世纪初东北地区灾荒频仍、战乱连年,以逃荒避乱为目的的暂时性乞丐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年,黄河洪水横扫鲁西北大部分地区,这次水灾共有34个县受灾,数千个村庄被洪水淹没。许多无家可归的人们扶老携幼,成群结队,纷纷出关觅食。他们中的许多人一路乞讨到东北,在东北得到土地或合适的工作时,又恢复到正常生活,这些乞丐随着环境的变化出现或消散,成为近代东北地区移民的一大特点。

逃荒避乱的百姓

职业性乞丐以行乞为职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社会接纳能力有限,阻碍暂时性乞丐向正常生活途径转化,进而沦为职业乞丐。职业性乞丐有一定的组织和不同的分工,每一组织都有各自的首领,其中东北地区比较著名的职业乞丐组织有黑龙江的双城府乞丐处和吉林海龙一带的“大筐”、“二柜”等丐帮。

吞剑卖艺

这些组织有官办的,也有民间自发成立的,但无论是哪一种,它们都有着严密的组织和鲜明的等级划分,有着严厉的帮规和处罚条例。这些乞丐组织中的乞丐受到丐头的欺骗和残酷奴役,过着非常凄惨的生活。东北地区的职业乞丐除正常的讨要外,一部分人也进行犯罪活动,包括偷盗、抢劫、拐卖儿童等。他们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成为清末东北地区的社会问题。

乞丐有不同的行乞类型,小编结合其他一些学者的研究,将东北地区乞丐的乞讨类型分为六种:.原始型;2.卖艺型;3.劳务型;4.残疾型;5.欺骗型;6.越轨犯罪型。其具体特征如下:

乞讨类型

东北地区与江南地区乞丐比较

东北地区乞丐队伍成分复杂,数量众多,他们的存在,构成了与全国其他地方乞丐不同的地域性与文化特征。江南地区是指长江中下游以南,清末的江南地区作为全国较为富庶之地,也聚集了大量乞丐。上海作为江南开埠较早的城市,经济、文化发展较快,引领国内发展潮流,其乞丐群体在长江流域也较有代表性。

.乞丐成因不同

清末东北地区乞丐的形成,主要受自然灾害和战乱的影响。同时,一部分“闯关东”的流民在迀徙过程中或到东北地区后因暂时无法谋生,有时也会沦为乞丐。

上海作为清末最大的通商口岸之一,由于相对稳定的环境,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群。这些到上海“淘金”的人们,有很大一部分因为残酷的就业竞争压力最终沦为社会最底层的乞丐。除此之外,上海开埠以来毒品和赌博一直泛滥,加之许多从苏北等地逃荒的难民,这也是导致许多人成为乞丐的重要原因。

2.行乞方式不同

清末的上海因社会环境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乞丐乞讨方式主要有“告地状”、“赶猪獲”、“说好话”、“盯狗”、“口技”、“吟诵八股文”、“桥头英雄”、“鞠躬行礼”、“倒冷饭”、“拿开销”、“捡烟头”等。

而东北地区由于环境相对闭塞,乞丐的行乞方式较为单一,多具有地方性特点,主要有“跑海的”、“靠扇的”、“说华相的”、“破头”、唱“阳沟板子”等不同乞讨方式。但无论哪种方式,行乞者最终的目的都是获得行人的怜悯,从而获得一点食物。

3.乞丐组织不同

东北地区的丐帮有官办和民间两种组织。其中官办丐帮以黑龙江双城府乞丐处为主,民间团伙主要以吉林的“大筐”和“二柜”两种乞丐组织为代表。

上海地区的丐帮按照籍贯来分有淮阴帮、江北帮、凤阳帮、江湖帮、山东帮或本帮等。无论东北还是上海的丐帮,都是自成系统,都有自己的帮规行规和势力范围,互不干扰,判若鸿沟。

4.收入不同

东北地区乞丐所依赖收入,主要还是传统的乞讨形式,且饥饱不定。

而上海地区近代城市化建设起步较早,工业化程度较高,乞丐收入来源相对东北地区乞丐较广,一些乞丐的收入甚至高于普通雇佣工人。

清末东北地区百乞丐的产生原因

乞丐群体历代都处于社会底层,他们一直不受统治者重视,并且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清末,东北地区频发的自然灾害和战乱使得社会动荡不安,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中风雨飘摇,许多农民及中小手工业者破产。同时,持续不断的“闯关东”浪潮使得一些进入东北地区的流民无家可归,流落街头。许多人在短暂的行乞生涯后暂时摆脱了乞讨生活,但也有部分流民在谋生失败后成为长期的职业乞丐。再加上一些因吸毒、赌博、高利贷而破产的民众,大量的难民、流民、游民形成了东北地区乞丐的基本来源。

.频繁的自然灾害引发大量乞丐产生

中国自古以来灾荒发生次数众多,其频繁程度,为世界罕有。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虽然土壤肥沃,但河流众多,因此尤以水灾为最。以宣统元年的吉林省为例,这一年六月吉林许多州县发生水灾,东三省总督锡良、珲春副都统陈昭常在给清廷的电报中奏称:

“吉林省城本月初旬雨势过猛,江水陡涨,沿江房屋、垸堤以及官商木植、公家建筑多被损坏。省东蟒牛河、新开河、额赫穆等处受灾尤重,淹毙人口千余名,田庐牲畜冲没殆尽;余如双岔河、尤家屯等处亦有被淹溺毙人口等语。”

除水灾外,东北地区其它自然灾害如风灾、旱灾、雪灾、地震、瘟疫等也经常发生,虽然这些自然灾害并非在庚子之后才出现,但它们却在清末日趋频发,几乎各个地区,各个年份都时有发生,无论在次数还是广泛性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2.战乱与匪患促使乞丐数量增多

清末东北地区战乱不断,匪祸滋生,它们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的破坏更为严重,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由战争和匪乱造成的“人祸”与“天灾”相互纠结,所谓“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就是指在兵荒马乱、社会动荡之际,必然是饥荒和瘟疫流行之时,而这些因素又促进了乞丐之流的产生。义和团运动后,中央政府权威日渐衰弱,东北地区各种势力崛起,盗匪横行,沙俄和日本也在蠢蠢欲动插手东北事务。而经过日俄战争后,东北地区大量百姓伤亡,许多人无家可归,流离失所,催生了大量乞丐的产生。

义和团运动期间,团民盲目的排外行为导致西方列强以此为借口对中国进行干涉。年7月上旬,俄国军队进入中国后,除捕杀义和团成员外,还大肆屠杀难民。俄军还在行军路上对普通民众进行抢掠。日俄战争时,虽然中国没有直接参战,但放任日本和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相互争夺,对东北造成了很大破坏。

除兵灾外,东北地区土匪猖獗也是促使乞丐产生的原因之一。清朝建立以来,陆续有中原地区的流民进入关东,这些流民不断受到朝廷的压榨。义和团运动时期,许多土匪盘踞在辽河下游一带及辽西各县,这些地区经过战争蹂躏后,地方糜烂,田地荒芜,民不聊生,社会上呈现极度动荡不安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游手好闲和无家可归的游民铤而走险,上山为匪;同时,战后许多散兵游勇流散到社会上,政府暂时无力安置,成为流寇。

真实的东北土匪

兵灾匪患使东北地区农村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大量百姓逃亡,屋宇十室九空,不断动乱的社会环境使许多贫民的生活更加恶化。

3.农村濒临破产危机导致乞丐产生

贫困是造成许多社会问题的经济诱因,也是促使乞丐产生的主要原因。按照社会学的理解,贫困是一种生活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收入低,就业不充分,住房破烂,精神压力和外界压力都很大,在社会上他们没有权力,难于接近受人尊敬的地位,贫民总有一种不安全感,情绪不稳定。

中国历代农业生产实行的是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这种生产方式下,土地成为社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农民的各种生活需要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土地。土地对农民如此重要,农民和土地之间就存在着特殊的供需关系,一旦失去土地,农民将无以为生,陷入贫困。同时,这种生产方式也决定了农民对各种灾害的抵御能力之弱,使他们稍有灾荒,便无法应对。

受自然灾害、战争和鸦片种植的影响,清末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力大幅下降,农村手工业和种植业不断破产,经济日益凋敝;生产条件的恶化,使许多农民逃离村庄,离村率不断上升,许多农村经济萧条,导致农民越来越贫穷。加之义和团运动结束后,层出不穷的苛捐杂税使大多数农民不仅无法生存,而且还威胁到一部分中小地主的利益。

清政府实行“新政”时,疯狂地加捐加税,各种税收多如牛毛。年以前,东三省年财政收入为20-30万两白银,到9年,则增加到万两白银。年御史胡思敬奏称:

“自甲午、庚子两次赔款,民力已岌岌不支。壬寅改练新军,分摊各省,岁盈千万,竭泽而渔,势成孤注。……农民也,漕粮地丁耗羡之外,有粮捐,有亩捐,有串票捐。田亩所出之物,谷米上市有捐,豆蔬瓜果入城有捐,一身而七八捐,力不能胜,则弃田潜逃者比比皆是也。”

同时,东北各级贪官污吏中饱私囊,贿赂公行,尤其是“杨翠喜案”,更加揭露了东北地区官僚制度的腐败,天灾、战乱、贪污与清政府对民众的剥削使东北地区许多农村的经济雪上加霜,濒临破产危机。

4.外国殖民势力的掠夺也导致清末东北地区农村生产力出现危机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牛庄(现为营口市)被迫开放,并成为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东北。大量西方的棉纺织品充斥市场,排挤本国土产品;同时,西方侵略者如英国、美国等还在东北地区掠夺原料,其中以大豆、粮食为最。“奉天近来年岁丰稔,米稻杂粮收成有余,黄豆出产尤盛,商船由海运贩运至江南等省售卖,获利甚厚。”

大豆成为东北地区出口的大宗商品。而在入侵东北的外国殖民势力中,尤以俄国对东北农业的掠夺为最。尤其在年中东铁路通车后,特别是日俄战争期间及其稍后,俄国商品除大量输入中国外,同时又从中国掠走大量商品,主要是农副产品。据年统计,运往俄国的主要农副产品及其价值如下:

年运往俄国的主要农副产品

由上表看出,仅俄国在一年内掠夺东北地区农副产品价值数量便如此之大,外国资本侵略对东北地区农村经济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面对农村严重的经济负担,为了摆脱贫困,许多离村农民和“闯关东”的流民抱着美好的愿望涌入城镇,各大城市人口因此逐渐增多。然而由于此时东北地区城市的民族工业体系还不完善,原来的工人,已经一批一批的被拋弃于十字街头,离村的农民,自然不容易找到工作的;结局只有拉黄包车充当牛马,只有踯躅街头过着乞丐的生活。

综上

清末东北地区众多乞丐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除天灾人祸、农村经济危机等因素外,“闯关东”形成的流民浪潮,赌博、鸦片、高利贷等不良社会风气,以及复杂社会心态下的寄生意识等因素,也是促成乞丐产生的重要社会原因。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nchunzx.com/hcjji/13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