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天邑澜山珲春河畔观景经济圈(二期)

珲春中俄出入境旅游迎来高峰

第一天出入境游客突破人次

国庆黄金周期间,在中俄边境城市珲春,“自驾游”“学生游”“家庭游”等多种出入境旅行团急剧增加。10月3日是珲春口岸开关的第一天,出入境游客突破人次。

10月5日,珲春口岸出入境大厅内人潮涌动,大厅外停放的客车络绎不绝。珲春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根据现场客流实际,提前加开通道,灵活调整执勤警力,引导旅客有序候检,确保客流疏导忙而不乱,安全有序。“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在候检区域安排民警为有需要的旅客提供服务和帮助。同时,在国庆节期间加开验证台,使中外游客依次、快速通过边防检查,最大限度满足出入境旅客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珲春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业务三科科长史新明介绍说。

由于手续办理便捷,游玩周期合理,各旅行社还特别针对节假日推出不同时间的多元化旅游产品,有效避免扎堆,让游客能够惬意享受旅游的美好时光。

珲春防川景区游客爆满

10月4日,珲春市防川景区迎来游客高峰,由于措施得力,景区秩序井然,游客玩得开心。

当日上午9时许,记者驱车前往防川景区,当车辆行驶到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春景道口时,记者看到在十字路口有4名交警,两名协警在执勤。车辆向右行驶时车流已经形成一列纵队缓慢前行。在前行的每一个路口处都有一名民警在站岗,遇到十字路口则有四五名民警在疏导交通。从珲春市区至防川景区的60公里公路上,民警每隔一段距离或设执勤岗、或设咨询服务台,疏导交通、维持秩序。当天从市区到景区车辆已排成排,几乎是首尾相连。

在珲春市敬信镇防川村,朝鲜族民俗旅游项目在国庆节当天开始营业,赏一眼望三国的风光,品朝鲜族美食,成为了众多游客的首选。防川村是我国唯一地处中朝俄边境之处的朝鲜族村落。如今,投资1.4亿元的古村落改造工程,让闲置的民房也旧貌换新颜,摇身一变成为精品民宿,喜迎八方来客。焕然一新的防川村也吸引了大量本地游客。“现在防川村建设得真好,让人流连忘返,这要感谢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让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越来越丰富多彩。”珲春市民林女士表示。

上午11时许,记者在防川景区服务中心前的候车站里看到站满了等待乘车前往景区的游客,由于龙虎阁上的游客已经爆满,为保证游客的安全,对登顶龙虎阁游客采取限流的措施,游客只能排队等候。记者发现,这里的秩序比平时更好。在广场里的休息台上来自哈尔滨的62岁游客李先生对记者说,他头一次来珲春,这里的景区、环境卫生、安全保卫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防川景区不仅景色美,其实这里的人更美。

据珲春市公安局交警大队相关负责同志介绍,为了避免出现交通拥堵的现象,交警部门全员无休,在通往景区的公路旁及个路口处设置警力,疏导交通维持秩序。

游客“珲春是一座温暖的城市”

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边城珲春凭借秀美的自然风光,成为国内热门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给各地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美丽的风景,还有珲春人的文明热情。

10月4日18时,珲春市河南街道永盛社区值班书记薛辉的电话声响起,原来是吉林市游客杨女士打来的求房源电话。杨女士说,她们一行9人中有两位老人,因找不到有电热炕的宾馆住宿而向社区求助。

在薛辉的协调下,杨女士全家被安排住进了河南街道永盛社区居家养老日间照料室。整洁的环境、舒适的床铺,以及温暖的电热炕让杨女士一家颇为感动。杨女士说:“老人年龄大了,早就有走出家门转转的想法,但老人身体虚弱,离不开热乎的电热炕。今年国庆节老人特别高兴,特地选择来珲春旅游,没想到却找不到有电热炕的住宿之处。多亏了社区的帮助,为我们提供了免费住宿,让老人能住得舒适、玩得开心,珲春真是一座温暖的城市!”

为解决游客住宿难的问题,珲春市提早谋划,提供了应急房源。提前在有房源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家进行动员,并公布各街道社区房源信息,保证游客在珲春游得快乐、住得舒心。

“东方第一村”防川村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防川村位于珲春市区东南70公里,是我国位于中、朝、俄三国交界处的边境村,素有“雁鸣闻三国、虎啸惊三疆”之美称,被誉为“东方第一村”。辖区面积1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仅5米,耕地面积74公顷,总人口52户人,党员18名,村内所有居民都是朝鲜族。防川村古村落改造工程属于防川景区扩容升级的重点项目之一,改造过程中充分发挥了防川村的特色优势,打造出极具民俗风情的传统村落,营造出村内古朴的朝鲜族民俗氛围。于“十·一”黄金周正式投入运营的防川村,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游玩打卡。文明小城珲春用最暖心的服务热迎八方游客的到来

珲春市文广旅局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用无私、奉献、互助、暖心的服务,真诚迎接八方游客的到来!

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在别人的游山玩水中体会假期的意义,用文艺表演,给游客们带来原汁原味的文化体验,在别人的声声称赞中愈发振奋。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nchunzx.com/hcjj/12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