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5岁的关俊良,在自家小院里忙着侍弄栽种的茄子、土豆、白菜……提起脱贫攻坚以来自家发生的变化,关俊良笑得合不拢嘴:“以前我种点时令蔬菜,一家人够吃就行,现在有包保单位和企业帮我卖菜,种园子也能有收入,今年我还种了不少玉米,给我养的小鸡当饲料。”

包保部门开展慰问活动

  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看到村里的其他贫困户日子越过越好,关俊良也动了心。他主动联系包保单位延边州供销社和珲春市航务局负责人,利用农家院开展庭院经济。同时,州供销社和市航务局还为他购买了鸡雏,年末时回收成鸡,进一步拓宽他的收入来源。关俊良说:“现在村里还有养牛项目、光伏项目,每个项目年末时都能得到分红,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也成功摘掉了穷帽子。”

  老关所在的东新村位于珲春市密江乡东南部山区,常住人口30户50人,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户15人,是珲春市建档立卡贫困村,也是软弱涣散村。

  为了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摘掉“穷帽子”,东新村抓班子、带队伍、强堡垒,培养致富带头人,建设一站式便民办事大厅……如今,东新村已经呈现一片和谐宜居的景象。与此同时,密江乡政府、包保单位也不断发挥职能作用,产业、医疗等扶贫政策落地生根,贫困村民告别危房搬进新家,“两不愁、三保障”等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东新村还因地制宜,积极发挥优势,先后争取70万扶贫资金,发展合作养牛项目;申请资金24.5万元开展草原改良项目,配合壮大黄牛养殖产业;统筹投资45万元建设总装机容量45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包保企业协调发展庭院经济项目,贫困户利用房前屋后种植各类蔬菜、养殖土鸡,每户均增收元左右。截至年底,东新村已退出贫困村序列;年底,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了脱贫致富的华丽转变。

(珲春市委组织部李正变孙业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nchunzx.com/hcfz/15362.html